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以屈原辞赋为杰出代表的楚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份极为丰厚、极其珍贵的遗产,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
屈原是中国的,亦是世界的,其伟大的人格曾在东亚历史上影响过一大批学者和仁人志士,成为人类崇高精神的符号。为了深入推进楚辞研究,在更高的学术平台对其全面探索,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新时期下的文化战略,充分体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学术思想,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将受到楚辞文化影响较深的整个东亚作为研究的新视阈,力求采用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对东亚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楚辞文献进行全面发掘、整理和研究,通过构建新的文献基础,进一步挖掘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楚辞研究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楚辞文献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楚辞在古代就流传到东亚的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国,在地缘文化相近的东亚国家甚为历代学人所宝重,因此东亚的楚辞文献也极其丰富。《楚辞》最迟在公元703年已经传入日本,这在奈良时代正仓院文书《写书杂用帐》中有明确记载。到九世纪末,藤原左世奉召编纂《日本国见在书目》,着录有“楚辞家卅二卷”,其中《楚辞集音》注明“新撰”,可见此时的日本学者在接受、传播楚辞文本的同时,已经开始从事对楚辞的研究工作。
平安时代,藤原佐世于公元891年左右所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敕编汉籍目录,在此书中有关《楚辞》的着作共有六种。据日本学者石川三佐男先生统计,江户时期与《楚辞》相关的汉籍“重刊本”及“和刻本”达70多种。
近代以来,日本也出现了为数颇众的译注和论着。代表性的楚辞译注有:桥本循《译注楚辞》(东京岩波书店,1941),牧角悦子、福岛吉彦《诗经·楚辞》(东京角川书店,***),目加田诚《楚辞译注》(东京龙溪书社,1983)等。相关论着有藤野岩友《巫系文学小考:楚辞を中心として》(1950),赤塚忠《楚辞研究》(东京研文社,1986)。日本当代着名楚辞学者竹治贞夫不仅撰写了《忧国诗人屈原》,编了《楚辞索引》,还出版了分量很重的论文集《楚辞研究》,集中阐述了他对楚辞的一系列精辟见解。
高丽王朝时期,骚体文学盛行一时。当时有很多文人模仿楚辞创作辞赋,圃隐郑梦周《思美人辞》就是一首骚体诗歌。朝鲜王朝时期掀起了一股研读楚辞的热潮,当时着名诗人金时习曾模拟《离骚》写了《拟离骚》、《吊湘累》、《汨罗渊》,以此来讽刺当朝的奸佞之臣。
韩国的楚辞代表性译本有:宋贞姬《楚辞》(韩国自由敎养推进会,1969)、高银《楚辞》(:民音社,1975)等。相关论着有柳晟俊《楚辞选注》(萤雪出版社,***)、《楚辞与巫术》(,:,2001)等。在论文方面,范善君博士论文《屈原研究》、宣钉奎博士论文《楚辞神话研究》、朴永焕《当代韩国楚辞学研究的状况和展望》、朴承姬《15世纪朝鲜朝文人楚辞接受研究》影响较大。据初步调查,东亚的越南和蒙古亦存有楚辞文献,有待发掘与研究。
楚辞在东亚的广泛传播以及研究的兴盛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建国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研究楚辞在东亚的传播和研究情况。
如,闻宥《屈原作品在国外》(《光明日报》,1953年6月13日),马茂元主编《楚辞资料海外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是对海外楚辞学术史综合研究的着作。国内学者对日本楚辞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崔富章论文《二十世纪以前的楚辞传播》、《大阪大学藏楚辞类稿本、稀见本经眼录》、《西村时彦对楚辞学的贡献》;王海远论文《论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日本近代楚辞研究述评》等。在韩国楚辞学研究方面,徐毅《楚辞在东国的传播与接受》、郑日男《楚辞与朝鲜文学之关联研究》、琴知雅《历代朝鲜士人对楚辞的接受及汉文学的展开》等都是比较有影响的学术论着。
近年来,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将研究重点转向东亚楚辞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心主任周建忠先后赴日本、韩国访问调研,搜集到数百种楚辞文献,并形成论文《大阪大学藏“楚辞百种”考论》、《屈原的人格魅力与中国的端午情节》。中心特聘研究员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徐志啸也数次赴日本考查,并于2003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楚辞研究论纲”,出版着作《日本楚辞研究论纲》(学苑出版社,2004),发表学术论文《中日文化交流背景与日本早期楚辞研究》、《竹治贞夫对楚辞学的贡献》、《赤冢忠的楚辞研究》、《星川清孝的楚辞研究》、《中日现代楚辞研究之比较》等。中心特聘研究员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朴永焕现任韩国东国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致力于韩国楚辞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专着《文化韩流与中国、日本》(韩国东国大学出版社,2008)、《宋代楚辞学研究》(北京大学1996年博士学位论文),论文《洪兴祖的屈骚观研究》、《当代韩国楚辞学研究的现况和展望》、《韩国端午的特征与韩中端午申遗后的文化反思》等。中心成员徐毅博士曾任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高丽大学访问学者,千金梅博士先后获得韩国延世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文学博士学位,贾捷博士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至韩国延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都曾长期在韩国从事东亚楚辞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心成员陈亮博士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期间,调查东亚楚辞文献在欧美传播的版本情况。
本课题组调查东亚楚辞文献的范围共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其一,中国出版,东亚国家收藏的楚辞学文献;其二,中国出版,但在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均已失传,东亚国家仅存的楚辞学珍本;其三,东亚国家的刻本、抄本;其四,东亚国家出版的该国学者楚辞研究着作;其五,中国出版的东亚国家楚辞学着作。
据初步调查统计,日本楚辞学文献共有313种,其中中国版本218种,中国版本仅存于日本者10种,日本和刻本47种,日本出版本国学者的研究着作38种;期刊论文291篇,学位论文18篇。
韩国楚辞学文献394种,其中中国版本204种,朝鲜版本166种(抄本117种、木刻版23种、木活字本19种、金属活字本19种),韩国—朝鲜出版楚辞学着作24种;期刊论文122篇,学位论文26篇。
越南楚辞学文献37种,蒙古楚辞学文献12种。
总之,楚辞流传两千余年,相关文献研究与之相始终。两千多年的楚辞文献研究在文本的辑录、校注、音义、论评、考证、图绘、绍述等方面都取得瞩目的成就,新时期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学术积淀。这都为我们在东亚文化圈内对楚辞文献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就东亚楚辞文献研究而言,已有的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楚辞文献的某一个方面,呈现出相对零碎、分散、粗浅的状态,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2)对东亚楚辞文献发掘不够深入,对一些楚辞文献的孤本、善本和同一着作的不同版本的发掘亦嫌不足;(3)除中国外,东亚楚辞文献整理和研究欠缺。日本、韩国、朝鲜有所涉及,越南、蒙古等国文献研究几乎还是空白。由此可见,东亚楚辞文献有着广阔的再研究空间。如对东亚楚辞文献进一步的调查、搜集、挖掘、整理,并精选珍本重新点校,对重要批评资料的汇集和品评,对代表性楚辞着作进行统计、标引、着录、提要,对楚辞文献按类别进行学术史梳理,构建东亚楚辞文献语料库和注释知识库等等。因此,对整个东亚文化圈内的楚辞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有着更为重要的学术史和文化史意义。
二、东亚楚辞文献研究的意义
(一)学术价值
第一,文本价值。本课题发掘、考释中国散逸的留存在东亚的楚辞版本,汇集日、韩、朝、越、蒙等东亚各国的楚辞注本及批评资料等,所收作品不仅有楚辞文本,还有作家的注释、研究、品评、鉴赏、考证等,所采版本涉及中国刻本、和刻本、朝鲜本、越南本、翻刻本以及稀见的抄本等。课题预期成果,较之已有的楚辞汇编性学术着作,规模更为宏大,搜罗更为广泛,研究更为深入,具有集大成的价值。
第二,文化传播学价值。收集整理东传楚辞文献,可以了解古代东亚文化的交通,探寻文化交流可能的策略,增进相互理解,推进文化互信和繁荣。如,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主席将《楚辞集注》作为国礼赠送。本选题作为一种全新的楚辞研究方法的尝试,旨在整个汉文化圈大背景下对楚辞学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以期客观探索屈原及楚辞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同时,研究成果也为今后中华文化如何更为有效地推广到世界提供一个经验借鉴。
第三,阐释学价值。东亚楚辞文献的诠释传统和话语模式不断强化了楚辞的经典地位,以文献来源为架构梳理东亚历代楚辞学文献,揭示楚辞研究可能涵盖的领域,可以帮助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知识、观念状况与经典的互动,理解文献的构成、话语方式、体制特征,进而准确地描述出经典生成的原理和发展脉络。
(二)应用价值
第一,为楚辞研究提供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更高的学术平台。正如傅斯年所言,海外学者“作学问不是去读书,是动手动脚到处寻找新材料,随时扩大旧范围,所以这学问才有四方的发展,向上的增高。……我们很想借几个不陈的工具,处治些新获见的材料”。
第二,对楚辞教学亦有重要意义。楚辞研究的视域超越了一乡一国而扩大到整个汉文化圈,其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凡响,这将有利于厘正以往的偏颇结论,更好地还原楚辞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作用与影响,同时,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如何采用新鲜的学术方法与学术理念去观照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东亚楚辞数据库的系统构建,一是基于资料的全面,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捷优势,从而有利于楚辞研究的便利和深入,并极大地促进作为中华文化精华之一的楚辞的普及。
(三)社会意义
第一,珍视人类文明重要遗产并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屈原是中国的,亦是世界的,其伟大的人格曾在东亚历史上影响过一大批学者和仁人志士,成为人类崇高精神的符号。因而,对于载录其精神的文本文献和研究文献,我们应怀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去抢救性地发掘和整理那些珍本和稀见本,从而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流传,并强有力地呈现屈原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第二,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东亚楚辞文献的价值不只是中国典籍的域外延伸,不只是本土文化在域外的局部性呈现,不只是“吾国之旧籍”的补充增益,它们是汉文化之林的独特品种,是作为中国文化的对话者、比较者和批判者的“异域之眼”。本课题以东亚楚辞文献为侧重点,能够更为客观、详实地展现屈原及楚辞在东亚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将为中华民族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中国梦”培育更强有力的民族自信。
第三,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掌握跨文化交流中的学术话语权。屈原及楚辞对东亚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不争的事实,本课题作为集合性、综合性、实证性的研究,以无可置疑、有理有据的成果,建立起与世界对话的平台,从而掌握国际学术交流的主动权、主导性,实实在在推进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进程。
三、总体框架
(一)总体问题、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规定,本课题所说的东亚主要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与越南等———即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不涉及中国(含港、澳、台地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问题就是对东亚地区楚辞文献作综合性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研究对象就是针对东亚各国现有的与楚辞有关的文献,如历代楚辞的注家及版本、楚辞图谱、研究评论与学术札记等。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调查并摸清东亚各国现藏楚辞文献的数量、藏地、版本特点的基础上,对东亚地区的楚辞文献作系统性的研究。内容涉及编纂书目、撰写提要、点校影印等文献整理工作,以专题形式对楚辞文献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作系统的研究,东亚楚辞文献的数据库建设等应用性研究。
(二)总体框架和子课题构成。课题的总体目标是对东亚地区的楚辞文献作综合性的整理与研究,子课题按照“文本”、“研究”、“应用”的原则对总课题进行分解:
子课题之一“东亚楚辞文献总目提要”,将东亚地区各国所藏的楚辞文献书目编成“东亚楚辞文献知见书目”,内容包括:书名、卷数、撰者、撰作方式、版本、存佚、丛书项等基本信息,争取将东亚地区目前可见的所有的有关楚辞学的注释、考证、评点、图谱与研究等着作全部收入,以“总书目”的面貌出现。以“知见书目”为基础,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着作撰写提要。
子课题之二“东亚楚辞文献选刊”,主要针对东亚地区各国所藏重要的楚辞文献的注本、音义、考证、图谱、札记等着作,对东亚楚辞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精选东亚地区稀见的楚辞版本予以影印,对目前尚未有点校本的楚辞文献予以点校,精选外文楚辞研究着作翻译成中文。影印、点校、译介形成系列成果。
子课题之三“东亚楚辞学研究集萃”,拟对东亚汉籍中的楚辞批评资料以及东亚楚辞研究论文进行整理研究。一是对东亚各国的楚辞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汇编。二是对楚辞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全面收集,编订目录索引。精选重要的楚辞研究论文撰写提要,展现东亚楚辞研究的趋势和流变。三是甄选有代表性的东亚楚辞研究论文,评骘得失,编订出版。
子课题之四“东亚楚辞学研究丛书”,研究楚辞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及其对东亚文化的影响。对楚辞作家中的“专人”(屈原、宋玉、贾谊等)进行评价与研究;对东亚各国学者对楚辞作品的中“专篇”(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九辩》等)进行翻译、介绍与研究;对东亚各国藏楚辞注本中的“专书”(如《楚辞补注》、《楚辞集注》、《楚辞韵读》等)收藏、翻刻与流传等进行研究;对楚辞史上的热点“专题”(屈原生平、端午风俗与韩国江陵端午祭等)等进行研究。
子课题之五“东亚楚辞文献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东亚楚辞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使之既有利于东亚楚辞文献的永久保存,有利于楚辞文献的便捷传播,也有利于学者的深入研究与利用,有利于普通受众学习楚辞了解楚辞。开发东亚楚辞文献系列数据库、语料库和注释知识库、智能检索系统,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研究需求。这些研究成果将以东亚楚辞文献网络数据库和智能检索平台展现。
四、预期目标
(一)本课题研究将达到“构建平台,承前启后”的学术思想目标。即构建一个包括东亚地区楚辞文献的古籍整理、学术研究、语义化智能检索在内的研究平台,这个研究平台将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对此前东亚楚辞研究作一个系统的总结,也为后来的楚辞研究者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将楚辞研究继续推向深入。
(二)学科建设发展上的预期目标。即为楚辞学研究建立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包括中国文学,中国历史,语言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等在内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模式。这个模式可以为诗经学、唐诗学等文学研究借鉴。
(三)资料文献发现利用上的预期目标。即调查并披露一批楚辞文献的稀见版本,将结集出版系列点校本,将系统推出楚辞各相关领域的研究史,将公布东亚楚辞文献的数据库和注释知识库。
这些预期成果都将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文本与研究资料。
五、研究思路、视角和路径
(一)总体思路
第一,在对国内楚辞研究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楚辞文本全面比对的基础上,对这些流传在东亚地区的楚辞的珍本、稀见本等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整理,以期更好地保存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对东亚的楚辞学成果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探寻楚辞作为中华精华文化在东亚一直得以流传的原因等,从而更为客观地描述中华文化对东亚文明的贡献,唤起国人更强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加强国人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感。
第三,对楚辞文献进行深入的数字化工作,力求理论研究与社会应用并重。
(二)研究视角
课题将以古代东亚汉文化圈为背景,赋予楚辞文献研究一个整体意义。研究视野超越国别、语言、民族的限制,以中国现存的楚辞文本文献、楚辞学研究为重要基础和主要参照,以现存的日本、韩国、越南的楚辞文献为侧重点,形成不同于传统文献研究的新视野。因为东亚楚辞文献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学术资源,它会提出许多新鲜的学术话题,与之相适应,必须用新鲜的学术方法和理念去解决楚辞在东亚流传的实质原因、楚辞在汉文化圈的作用和影响等重要问题。
(三)研究路径
第一,利用多种途径调查和搜集国内外楚辞文献。(1)利用各种书目搜集现存东亚各国的楚辞文献;(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搜索;(3)实地考察东亚各国的各大图书馆、着名文库以及私人藏书楼等,进行发掘和搜集;(4)利用各种文集、诗话等古籍文献,进行查阅、精选;(5)对发掘和搜索到的楚辞资料,采用购买、复印、拍照等方法收集。
第二,对收集到的楚辞文献以编目、影印、点校等形式进行整理。(1)将搜集到的楚辞文献编成详细书目,以作为现存东亚楚辞文献的统计和梳理;(2)精选东亚地区楚辞文献的善本、孤本、以及有价值的抄本等予以影印,给学者提供真实的原始参考文献;(3)对没有整理过的典籍甄选并予以点校出版,为今后的楚辞研究提供便利。
第三,对收集整理的楚辞文献及东亚学者的楚辞研究论着,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如楚辞发生学研究、楚辞经典着作研究、东亚楚辞代表作家作品研究、楚辞在东亚的传播时间、途径、方式以及对东亚文学、文化的影响研究等。
六、研究方法
(一)整理与研究同步进行
进行编目、精选、点校等整理工作的同时,还将撰写提要,发表专题学术论文,撰写系列研究丛书等,形成“边整理边研究”的模式。涉及到的研究路径有目录编制、版本考辨、辑录散佚、影印点校、专题研究等。
(二)以文献为基础的综合研究
首先,立足载录楚辞文献的大量域外汉籍,有书目、史书、日记、文集、诗话、笔记、序跋、书信等,其中还包括课题组发掘的未曾公诸于世的朝鲜文人使行的日记(燕行录)、文集、诗牍帖等。其次,重视中国典籍中关于楚辞文献的记载,并与域外汉籍中的记载进行参证、互证、补证等。既重视域外文献,也不忽略中国典籍,最大范围地收集和整理东亚楚辞文献,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最后,在充分调研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对东亚楚辞学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特征等展开分析和研究。综合采用调查、统计、演绎、归纳等研究方法以及整理、例证、比较、阐述等多种分析方法。
(三)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研究
本课题研究涵盖的学科领域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考古学,语言学,世界历史等。
(四)以汉文化圈为背景的比较研究
本课题超越传统的楚辞本体研究,放眼东亚,对楚辞在东亚的传播、东亚古代学者对楚辞的批评与接受、近现代东亚楚辞学史、楚辞及楚文化对东亚各国文化的影响等进行研究。
七、重点难点
(一)资料的调查与获得
本课题涉及庞大的资料调查工作,各地公私藏书的调查与获得任务艰巨,尤其是域外楚辞文献中的善本和稀见本的影印涉及到知识产权,其复本获取和得到允许影印有较大难度。此外,珍贵的稿本、抄本和孤本等,获取复本的经济成本也较高。课题组拟采用各种合理方法努力调查、获取,与各大藏书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争取得到已建立合作关系的海外研究机构以及中国驻外政府机构的大力帮助等。同时,加大文献资料购买的经费投入。
(二)东亚楚辞文献的整理与校注
东亚楚辞文献中的一些抄本、稿本虽然珍贵,但整理与校注有一定难度。首先,有些版本本身的源流系统,由于证据缺乏,其版本刊刻、流传过程等难以考辨。其次,有些版本中的文字为草书,在辨识上有一定困难。再次,一些文本正文为汉字,疏解为韩语或日语等,多语种的文献亦给整理带来一定难度。最后,校注域外楚辞版本时,整理者亦需谙熟中国楚辞学、东亚汉文学、训诂学等。子课题负责人均为一流的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专家。课题组成员大多受过域外汉籍研究的专业训练,均为博士或正、副教授,熟悉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通晓日语、韩语、英语等,完全有能力协助子课题负责人,共同完成整理与校注工作。
(三)楚辞研究新模式的构建
以整个汉文化圈为背景,突破传统楚辞研究的既有模式,利用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对东亚楚辞进行首次全面的调查、整理与研究。楚辞作品中的“专篇”、作家中的“专人”、注家中的“专家”、楚辞学史中的“专题”研究以及楚辞的东亚传播与影响研究是楚辞研究新模式的重要标志。本课题拟通过多种层面的学术探索,为楚辞学的发展构建一个更高的学术起点。
(四)数据库建设和语义化平台建设
多语种数据库结构和规范的设计与建立,多语种语义标注和智能检索系统的开发是“东亚楚辞文献语义化”的重点难点问题。目前各种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系统,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和部分领域实验阶段,对于古汉语,尤其是先秦文学作品的语义检索,尚无成熟案例。实现字词的语义半自动切分,设计基于规则的语义标引系统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课题将利用现有的分词技术结合楚辞作品语义语法规则,开发基于楚辞语义标引训练集的楚辞语料库,构建楚辞注释知识库,建成多语种楚辞文献系统平台,利用最新技术方法和手段推进楚辞研究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
八、创新之处
(一)在问题选择上,具有东亚文化交流史的视阈。首次将楚辞研究置于东亚汉文化圈背景,以现有的楚辞文本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和参照,比较研究东亚其他国家楚辞文本的存在情况及价值,揭示楚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汉文化圈的作用与影响。
(二)在文献收录上,做到“全”与“新”的突破。
对东亚各国所藏楚辞文献作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调查足迹遍布东亚各国的大小藏书馆所,同时,亦重视日、韩、越、蒙、朝鲜等国的私人藏书,如韩国的雅丹文库、日本的藤田文库等。目前,本课题组已经掌握韩国楚辞文本394种,日本楚辞文本313种,越南、蒙古等国楚辞文本49种。其中不乏一些珍本和稀见本,如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楚辞》光海君年间木活字本,日本京大人文研本馆藏《楚辞》庆安四年刊本等。
(三)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方法涵盖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统计学、文艺学、美学、文化学、比较文学、图书情报学、软件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此外,因为本课题的研究理念是实证与研究,在具体操作上,注重将缜密的实证上升到综合研究,在确定事实的基础上,发现事实与事实之间,甚至事实以外、事实背后的因果或联系,做到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互证,考据与义理并重,体现出综合性、系统性与学理性。
(四)在技术路线上,建立“一体两翼”的研究模式。即以文献整理为“一体”,以研究与运用为“两翼”。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东亚楚辞文献的整理汇编,而且对东亚楚辞研究史进行分类研究,并开发东亚楚辞文献数据库,开创了文献整理研究的新路径。特别是东亚楚辞文献数据库建设,这是先贤整理和研究楚辞尚未涉及到的全新领域,基于语义化上的数据库建设,将对楚辞研究的深入与普及提供一个更为便捷的信息平台,亦有利于楚辞文本及研究资料的永久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