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0-08-08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一、论文题目

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

相关推荐:微观经济学论文

二、选题的意义

之所以选择研究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和考虑:

1.效率问题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节约的科学。美国经济学家A·萨缪尔森(P.A.Samuelson)曾指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因此,经济学就其过程来讲是选择的科学,其核心命题便是效率命题,即如何通过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也就是一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史,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研究效率、追求效率是经济学恒久的理论命题。而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质上是一场效率革命。

2.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诺思(North,D.C.)的话集中点明了本选题的价值:
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经济组织的效率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宏观经济运行的有效性最终都要由微观经济组织的有效性来承载,我国也不例外。实际上,我国的改革是从提高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开始的。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因而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基于提高微观效率的考虑。
现在改革向纵深进行,改革的方法和措施虽各不相同,但提高效率的目的并没有变。
所以,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是一个国家解决一切经济和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繁荣昌盛的根基。

3.我国微观经济组织形态及其变迁的特殊性
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具体形态及其变迁都表现出了与制度环境的强相关性。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我国当前,这两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互胶着的状态:以体制转轨为内容的制度变迁不可逆转地影响和调整着微观经济组织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利益格局,从而影响并促使组织制度的调整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反过来,微观经济组织在顺应着环境而调整的同时又有其自身运行和演化的内在规律性,这一规律的客观性又对制度环境建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同时,处于“转轨体制”中的我国微观经济组织较之处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和稳定的计划经济体制(例如转轨前的计划经济国家,包括我国)中的微观经济组织,呈现出多变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正是这种特性吸引着经济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探讨的兴趣。
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选择以我国微观经济组织作为对象进行效率研究,一方面,论文的研究通过构建面对特定对象的效率分析框架,在一定范围内对现有的效率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结和整合,弥补了当前效率理论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对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特征进行分别和综合的研究,不仅为其后续发展中的组织改进提出建议,而且对其发展演变路径作了以效率为视角的理论归纳。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

效率论研究综述
经济学中的效率理论的构成繁杂,体系庞大,这里从几个侧面对相关的基本观点(因为这些观点相对比较成熟,因此不一一罗列相关着作)进行概括:

效率的经济定义及其演绎
这里的归纳并不完全,但是有代表性。效率(efficiency)一般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上指的就是现有生产资源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经济学上讲“有效率”是指用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满足。同样,当讲一个人花钱“很值”时,即花费较少的成本,取得了较大效用,也可以讲这种经济行为很有“效率”。依据考察主体的不同,效率分析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经济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同时也是较少争议的效率定义就是帕累托效率。这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市场机制形成的效率。这一概念的使用主要是就整个社会经济而言的。“配置效率”(allocativeefficiency)揭示的是全部生产资源与所有人的总经济福利之间的对比关系,主要研究的问题在于资源是否在不同生产目的之间得到了合理的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最大部分人们的各种需要。
经济学家法瑞尔(Farrell,M.J.)把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两部分。从1957年技术效率一词被正式提出,学者们分别从投入、产出等各种角度诠释这一概念,并集中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理论方面主要是对技术效率的测算方法进行研究;经验研究则集中于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行业和区域进行微观和中观层面上的技术效率测算、进而分析差异并提出政策建议。所以对技术效率的研究是伴随着对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研究和测算出现的。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Roberstain,H.)提出X效率的定义。这一理论把组织效率同配置效率分割开来,以个人工作(努力)选择的心理和行为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组织的低效率,认为由于人有选择的理性,个人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情感的支配,其进行理性选择和不断调整的结果是努力水平最终将停落在“惰性区域”。
如果没有来自企业内、外的压力,或者特别有诱惑力的补偿收益,个人就会停留在常规努力水平,其与可达到努力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产生X效率的源泉。
诺思提出了“制度效率”(InstitutionalEfficiency)。诺思论述的制度效率,是指在一种约束机制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产出的增加;而无效率则是指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不能导致产出的增长。制度效率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制度能够提供一组有关权利、责任和利益的规则,为人们制定一套行为的规范,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让生产与消费获得帕累托原则下的最优交换比率。制度效率也可定义为由于采取某项制度而增加的收益与该制度运行所花费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制度效率分为某项制度安排的效率和制度结构的效率两方面。
实际上,各种效率定义其实都是强调了效率本质含义中的一个侧面,而有了特定研究对象(本文中即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则需要回归效率的本质意义,似乎每个侧面都不可偏废,否则研究的目的就难以达成。

四、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一项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出于论题的需要,二是研究者本人对于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工具的运用能力。鉴于此,本论文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研究,只有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这个科学的方法,才能有科学的结果。本文对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的研究,强调立足于继承,定目标于创新。
因此需要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认识微观经济组织发展、演变及其效率表征,并以此作为进行组织创新的起点。坚持和贯彻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客观分析和正确把握对象的特质的方法论保障。
2.比较分析方法贯穿全文。本文中的比较分析将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对于特定经济组织的效率分析,对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制度背景下效率状况及成因进行了比较,从而把握其纵向发展轨迹;同时将其与其它经济组织在同一阶段、同一背景下的效率状况与成因进行比较,从而把握其相对优势与劣势所在。在这种双重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我国微观经济组织伴随经济转轨的沉浮变迁规律、变迁路径和发展态势,以此为依据对其效率改进和组织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二)结构安排
在以上分析方法的支撑下,除本导论外的论文主体部分沿着总——分——总的基本思路展开论述。在总括介绍了效率理论、界定了微观经济组织并构建了微观经济组织效率分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转轨阶段存在的主要微观经济组织进行个别效率分析,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效率改进方向,最后又综合分析各类组织之间的效率联动及其必要条件,并提出了促进组织之间效率良性互动的环境建设方向,以此作为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论文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导论概要的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现状、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论文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创新。
主体部分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为研究准备,重点是构建了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分析框架,作为下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文的主题是进行效率研究,因此,效率理论就是必要的理论准备;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微观经济组织,因此对其界定并深刻认识其所依托的经济环境就是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论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制度为主线的、产权―人―环境三位一体的微观经济组织效率分析框架。

五、论文形成的主要观点

1.构建了以制度为主线的、三位一体的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分析框架。该框架的构建基础是研究对象和对象所处的背景的特殊性。
2.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并提出部分国有企业应该在相对长期内留存于竞争性领域。
3.论文的研究展现了乡镇企业组织特性逐渐消减和乡镇企业边界逐渐模糊的趋势,提出对“乡镇企业”这一称谓的商榷,隐含了乡镇企业组织改进的结果将会是乡镇企业这一微观经济组织形态的消失这一理论推断。
4.论文提出私营经济改革应该走渐进式道路,不应该急于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对于大多数私营企业而言,可选的组织完善取向应该是在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逐渐规范和完善的基础上,先实现家族企业非家族化管理,再向规范的股份制公司过渡,乃至最后在条件具备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对各类企业的效率特征本论文作出了自己的概括: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效果上看是增进效率的,但是与乡镇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相比,其效率水平低且效率增速慢;乡镇企业的高效率具有不稳定和过渡性特征,这是因为乡镇企业的高效率主要源于对“灰市场”的强适应性,而改革的进程必然是要消除“灰市场”的,因此,乡镇企业的效率变化趋势取决于乡镇企业内部制度改革能否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非公有制经济的效率表现颇为复杂,从效率水平来看是三类企业中最高的,但对其效率分解结果显示,从效率影响的各个方面来看,并非必然的导向企业高效率,而是在效率优势与劣势的对比中形成了这个结果,因此制度改革空间很大。
6.我国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是最为复杂的一类经济组织。
7.论文提出并论证了我国微观经济组织形态的不稳定性与微观经济组织体系结构变动的持续性特征。
以上是本论文研究中形成的一些主要观点,无疑这些观点和结论(称之为创新,则显稚嫩)仍是初步的,尚需推敲。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项尝试性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更多的是验证了一些国内外学者对同一论题研究的相关结论,这里不作赘述。

六、论文提纲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四、论文形成的主要观点
第一章相关理论及背景知识(研究准备)
第一节效率基本理论回顾及评述
一、效率的定义
二、效率的影响因素:回顾、分析与归纳
三、效率的评价及评价指标的选择
第二节微观经济组织及其现实形态
一、微观经济组织的界定
二、我国现有微观经济组织的分类
三、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现实形态
第三节微观经济组织效率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以制度为主线的(微观经济组织)效率分析
二、本论文效率分析的几个层面
第二章国有企业改革与效率演化
第一节国有企业基本问题解读
一、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
二、国有企业的现实功能与作用
三、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
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第二节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状况及解析
一、我国国有企业效率的基本判断
二、我国国有企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三、国有企业效率的制度解析
第三节国有企业改革走向定位
一、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争论及其思路的简评
二、以经营领域区别组织改进的走向
三、以政府职能边界的准确定位完善企业治理
四、搞活整个国有资产推进国企改革
第三章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效率特征
第一节乡镇企业的组织特征及功能
一、经济转轨与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独特的企业形态
三、乡镇企业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乡镇企业效率状况及成因分析
一、基本的效率表现
二、乡镇企业效率状况解析
第三节乡镇企业的制度完善与组织形式创新
一、乡镇企业改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二、乡镇企业改制实践
三、乡镇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向与实践中的问题
四、对“乡镇企业”称谓的商榷
第四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效率评析
第一节我国非公经济的产生及功能定位
一、“体制外”生成的非公经济及其发展
二、我国非公经济地位认识发展与政策演变
三、非公经济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非公经济组织的效率表现
一、产权结构的效率优势质疑
二、治理结构的双重效率表现
三、环境特性及私营企业环境适应性考证
第三节非公经济组织的内部制度完善与外部环境改进
一、“二次创业”:加速企业制度完善
二、拓宽市场准入,完善国民待遇,强化市场主体地位
第五章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变迁及其效率评价
第一节农村经济转轨:背景与历程
一、农村经济转轨的背景
二、农村经济转轨历程及阶段特征
三、一个承上启下的简短说明
第二节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解析
一、我国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二、农业经济组织效率的实证分析
三、典型农业经济组织制度解析及效率评价
第三节趋势判断与对策
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需要创新
二、组织形式创新设想——多样性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第六章微观经济组织之间的效率联结及组织运行环境建设
第一节微观经济组织体系的动态特征及效率关联
一、转轨体制的动态性
二、微观经济组织体系及其结构的变化
三、微观经济组织之间的效率关联
第二节我国微观经济组织运行环境建设:以政府职能为视角
一、政府、市场与微观经济组织关系的再思考
二、政府作为制度环境创造者的经济干预
三、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维护者的经济干预
四、必不可少的补充:政府“不作为”的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件下载: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