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士生如何写好开题报告

时间:2020-10-08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博士生的开题报告是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那么,博士生如何写好开题报告呢?

博士论坛组织这个活动很好,因为博士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应该有一些学术活动,学院大力支持。博士生的开题报告是一个关键环节,博导们都认为,博士论文是否做得好,关键在于开题是否好。有很多老师感觉毕业的同学很勉强。现在又赶上社会上对博士的培养质量有批评的声音,我们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博士质量的监控,以后,博士论文开几次题可能是经常的事情。开题中的确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现在60%同学开题合格就很不错了。例如以前有的博士生到了10月不能开题,每年3月这些时候还不能成文,让大家很不好做。最重要的是从前面的环节着手。

现在,我想结合自己关于开题的理解,与同学们进行座谈。朱旭东教授,博士论文水平很高,点名请他来,是因为他一直很关注论文写作中的不规范的问题。他参与了杨玉圣先生的一个项目研究——中国学术规范导论,他主要负责教育方面的学术规范问题。张莉莉博士在香港大学拿的博士学位,接受过正规的西方学术训练,承担了教育学院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课程。方法与问题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方法和问题之间有更多的需要阐明的地方。

朱旭东教授发言:

无论怎么讲,我还是年轻的,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我们都处在一个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之中,我把摸索过程中的一些感受、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

博士论文的规范问题,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现在还没有出现。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是零。属于一个探究性的。

最近我与杨玉生老师合作做了一本书——学术规范读本,把所有从1988年开始探索学术规范的文献汇编成了这本书。今天我们来谈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也有一个学术规范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问题就是学术规范问题。

现在,教育研究在讨论教育学学派和教育学原创知识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博士生的开题、论文首先的一个特征是原创性教育知识,应该给阅读者这样一个印象。如果博士论文不具备原创性知识,博士论文就很成问题。也许我们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就研究规范性来讲有很大的差距。

博士论文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是什么”的问题,前不久我参加一个博士后的开题,题目就是“论学术规范”,如果让你做,你会怎么做?它要回答的不应该是什么是学术规范,而是应回答为什么要学术规范,如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的问题。

判别论文的深度与原创性,关键看用什么样的知识来回答。要倡导多学科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原创性教育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仅仅用到教育学的知识,要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国外有许多学者把教育研究定型为cross-disciplinaryinquiry。不同时期用到不同的知识,教育研究自身也是在这样一个多学科的知识领域之中。研究者应该反省自己——除了教育学知识之外,你还有什么样的知识?比如,我对政治学很感兴趣,我总是用很多政治学的知识去回答教育问题,当然我会选择。我会问大家,你除了教育学知识之外,你还有什么知识?你是研究学前教育的,你是否想过从其他学科来进行学前教育的研究?今天上午我上课过程中提到一个问题,国家课程,课程改革在我们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回答什么是国家课程不是博士论文要做的,而是为什么要搞国家课程,然后要用什么知识来解答他?比如,我就提出可以做这样一个题目:国家课程的知识与权力分析,知识与权力,这里面包括两个知识域,知识是哲学领域的问题,权力是政治学领域的知识,回答国家课程获取的知识资源恐怕还在另外的一个知识域。我个人认为,不仅仅要去掌握教育学的知识,要想创新,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基础。

关于研究方法论问题。现在进行论文研究,个人认为有两种方法论:一种是理论框架,有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你的论文的时候,可能是很成功的。它是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我们来评判的时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一个是具体的技巧性的技术型的方法。定量、定性、统计等等。我们现在的方法论如文献法、比较法等等,回答不了理论框架的问题。个人阅读范围来看,有理论框架的教育学还不是很多的,在学术论文中更少。教育学的学术发展还有非常大的空间。总之,我想一篇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解答了这样一些问题,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开题报告。

从形式上讲,开题报告的整个结构研究生院有自己的规定。我想分开说一下。

有关问题的研究梳理。问题的梳理与题目不相关,事实上应该呈现与论文相关的知识。教育学研究有问题,可能是与知识梳理不够相关。我们现在更多地在罗列,现代教育研究很容易进入一个陷阱:教育研究中有很多派别,我们通常把多个派别列在一起,那么你到底主张哪个派别?不能把所有的都罗列上去。我曾经做过关于我国教育史对人类发展的认识论的梳理,我认为有好几种,第一,用马克思主义的五种形态论来阐述人类的发展;第二种,线性的史学观念;第三种,是没有实践分野的,即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从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探讨人类教育发展,有的是现代/前现代,有的是工业/后工业,我不是罗列出来,把它冠一个史学观的名称。你需要一个定性的分析。罗列很容易落入一个陷阱,不能辨别知识的派别分野。要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需要大量阅读,对整个学科知识的大量把握。做文献综述,至少要做到同类项归类,这是最低要求的,用一个核心概念进行定性,进行归类。所以说文献综述中要确定方法论。如果说理论框架不一样,也就是我们教育研究百花齐放的一个过程,否则个性化、多样化不能谈起。现在,论文的形式规范比以前好多了,但仍然有些人对文献索引的编排规则都不知道。比较简单的就是按照拼音排列,或者按照姓氏笔画来排列,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以方便读者阅读。

张莉莉博士发言:

我的感受是,博士论文的写作,要在语境、语汇、逻辑、方法四个方面充分考虑,这与几件事情联系起来,一件就是学习,一件是反思。我们更多地要把博士论文当成一个训练的过程,所以要善于反思,要把一些困惑的问题记录下来,尝试如何才能理顺。

关于方法的问题,方法就是设计,当然这要看研究的类型。

如果你做实证的方法,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要非常鲜明的确定下来,怎么样最经济、最可行,如何使得自己的方法合法化,有更多的理由去说服别人。我想需要去讨论现有研究在方法上有什么改进,还有你的可行性,每一个问题与什么方法相适应。

实证的素材到底是什么作用?国外的实证研究的结论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我们大陆经常是有很多结论已经出来,实证往往是锦上添花。研究工具的发展,需要对自己的理论框架、研究的背景、问题要有一个非常精确的设计。训练就是一个过程,虽然结果不一定是很完美。还有,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很少采用归纳的方法,通常用的是演绎的方法,一般没有看见的(问题)可能就是在数据里头。

研究方法在你的研究当中是什么地位?点缀还是工具?要来看你要做到什么程度。任何开题报告应该有一些个性的东西。别人评价你的研究计划,评价什么?题目可能是很重要的。从题目可以看到概念和问题。问题要有前瞻性。还有,论文从整个行文来看要有可展示性,你要能给出一个很漂亮的东西。

总之,一篇博士论文的撰写,要讲究选题、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行文方式。

朱旭东教授发言:

最大的问题是读书?到底怎么读书?文章有几类:综述性的文章;评论性的文章,很多的研究者都在做这些工作。伟大的思想家在一定阶段是在评论别人的东西;之后才是原创性的文章。

关于理论框架:

英文中理论框架称作:theoreticalframework或者conceptualframework(概念框架)

方法论课程应该是一个课程群包括定性、定量、政策分析、案例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论。

石中英教授发言:

现在我谈一些联系自己的体会,谈一些具体的东西,知识传统和知识背景不一样,可能就会导致论文撰写的不同。

首先,谈谈对开题报告性质的认识。开题报告的功能是什么,就是制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需要几个专家来评审。开题报告就是博士生就自己的博士论文的价值性与可行性进行辩护的一个文本。他是给几位老师看的。这样一项制度的存在有它的价值,不允许我们浪费,也是学术训练的一个部分。

第二,选题。是选择论题还是选择问题?

一个好的选题有几个特点:

挑战性。对现有的知识传统的挑战,对判断、结论、解释的挑战。

有理论味道。博士论文的价值不在于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它与实际有一些关系。现在我同意教育学研究实证化不够,但是实证性的研究不等于没有理论。博士论文如果出现了政策建议,那是很可笑的。

可行性。这就要问现有的研究条件是否能够支持你的选题研究的完成?

关于选题的一些看法:

1、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我自己认为,实践中的问题和研究的问题不是一样的,需要进行转换。

2、问题是什么?知识的起点是应该是problem,问题的产生缘于理论不完备,或者实践上的不满意。理论本身不起作用,本身不彻底。实践上让人不满意。我们就要去思考它为什么让人不满意?教育学有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是否可以用实证的方法研究,隐喻思维的存在就是对逻辑思维的嘲讽。波普尔关于好问题的四个标准。博士论文研究的问题不要很大,如国民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这个题目太大了,只是划定了问题的一个领域,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问题不清晰,概念很模糊。对问题的界定一定要清楚。

3、选择题目。选择就是比较,究竟要研究什么问题,研究有机遇性,有偶然性。比较的功夫就是反复的思考、讨论。要进行直接判断。

第三,综述。

文献,是与我们研究有关的资料。综述:综合评述、综合述评。

学术功能是什么?

其一,增加你在这个领域的学术修养,其二,帮你把握问题的前沿。其三,把握自己研究的定位,给自己找一个空间。

问:自己研究的地位是什么?

知识来源的梳理是给你的研究一个可信度。你所能找到的文献,讨论什么样的问题,所用的什么方法,最终服务于一个目的:研究的可信度。可信度很强,让人觉得你的研究可行。我不主张到处跑,主张读书。

综述文献的范围:基本文献

文献分为基本文献和一般文献。你所综述的文献,要有研究性、指标性或座标性,有重要影响被别人反复引用的文章(官方话语除外)

如何综述文献?

综述相关文献而不切题就会太泛。不是about而是of,on,自己学科的话语不值一提也是不对的。

综述不能有偏见,推进知识进步,是公共意识问题。不以人为划分。

切勿在综述最后加这一句:“到目前为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国外)很少有人研究”。

评论的功夫不够。(朱旭东)在综述中不一定有评,但一定有述、

综述的内容:观点、材料、方法

多长为宜?二十页太多。综述在精不在多。

关于方法。好方法的标准:方法的合法性、适切性、实效性(方法和问题之间的关联)。

方法到底怎么利用?

文献法:应研究孤本、手稿、残本,而不仅仅是看点书,看点资料。

叙事研究。现在15%的教育学博士论文选择这种方法,但是,什么是叙事研究?事与事实,研究叙事应研究叙事行为,研究过程,讲清楚研究的过程如时间、地点、方法。

开题报告的困惑主要有两个:题目问题和方法问题。

题目问题和方法问题应平均困惑我们三到四个月。

撰写开题报告应用多少时间?我看一个学期是不够的,可能要一年。问题的结构一定要清楚,这需要大量的研究。

学生提问:

什么是理论框架?

石中英、朱旭东教授等答:

首先要清楚理论是什么?举例:《教育与国家形成》可以给大家方法论上的启示。英、法、德、美国民教育建立的时间不一样。问题是为什么不同。进行了文献梳理,分为马克思的国家理论,Gramsci的霸权理论、新自由主义。然后提出一预设。

石中英的教育隐喻问题从何而来?

从广泛的阅读中发现出来。

学生问文献从何而来?手册(handbook)是很好的资料应当研究手册。

如果提不出理论框架,一定应该有概念或者概念框架。如知识和权力,这是两个概念。

理论框架与研究的类型有关,如质性研究可能是建构出来的。

要关注命题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框架一定是结构性的逻辑关系。有的是研究完了以后提出来的,开始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能和学科视野有关系。如社会学中的角色等。基本的概念是哪些?不能把不同学科的概念全部混在一起。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