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国内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从1998年到2002年,5年之内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增长3倍多,从108万人增长到3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2003年,高等教育规模还在继续增长,本专科招生规模达到380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规模达到1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17%。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而且教育质量仍然不断提高,创造了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而且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要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我们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工作。
200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以下简称4号文件),提出了12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意见,得到全国高教战线的广泛拥护。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积极落实4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采用各种方式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中国教育历来有重视质量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中国教育的独特优势。同时要积极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首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形成评价教育质量的新标准。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成人”与“成才”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把社会和就业市场的认可程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这个标准要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予以细化。其次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构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化、透明化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学校公平竞争;形成以教育质量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发挥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再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利用新的方法和技术革新。特别是要把教育的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手段,不仅是把硬件系统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起来。
现在国家大力的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来解决我国现在的窘状,精品课程建设是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起到龙头和示范的作用。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共享全国优质教学资源,扶持中西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正在投入大力气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出台了很多的文件来让各大高校来执行这件事情。如《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为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在此就不一一详细解说,可以参看上面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