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加强和谐的民族关系,对于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新疆在加强和谐民族关系的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疆;和谐;民族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加强和谐的民族关系,对于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新疆民族关系的现状
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在交往联系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通过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关系表现出来。“民族和谐是指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相并列的概念,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和睦相处、和合相依、和衷共济、和谐(协调)发展。”?1?(p442)
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各族人民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形成、发展和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新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在速度上、空间上、规模上、层次上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扩展,民族间的共性和同质性逐渐增多。
政治方面:在新疆,各民族间政治地位的平等主要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实现。新疆是全国唯一的三级(区、州、县)自治地方俱全的自治区。各级自治机关在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以及干部配备上,坚持各民族平等参与、共同管理的原则,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这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协调了各民族的关系,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共建美好新疆。
经济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出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趋势。
文化生活方面: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得到继承、保护,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吸纳。文化交流、族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使新疆各民族间的交往联系领域不断扩大,了解程度日益加深,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二、影响新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
1.新疆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拉大,造成了各民族心理上的不平衡
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对新疆的支持很大,新疆经济增长连续多年保持了较快速度,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增速。但由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低、基数低,新疆与内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现象。从长期来看这种差距将会不断缩小,但在短期内绝对数的差距还会扩大。这主要是由于新疆与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所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往往会使新疆一部分干部群众产生心理失衡。这种大众心理会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会损害正常的民族关系,而且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2?(p27)
2.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偏低状况尚未改变
“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民族最基本的素质。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科学文化素质高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竞争中必将处于优势地位,为民族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相反,科学文化素质低的民族在民族交往、竞争中会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1?(p250)
虽然,经过五十多年努力,新疆民族教育飞速发展,但民族教育质量偏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文化教育的落后、知识的匮乏阻碍了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全面发展,致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民族整体竞争力差,消极地影响着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3.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及人口流动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时代,通过公开竞争方式获取职业已成为社会就业的一项基本准则。虽然少数民族在就业上有优惠政策,但是少数民族的竞争劣势依旧。而且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扩大,私营企业逐渐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从新疆第五次人口普查来看,在私企相对集中的行业内,汉族所占比例明显超过其人口比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企业的这种行为是合理的,但在一些少数民族看来却是明显的“歧视”,也易刺激他们产生“排外”情绪。[3](p29-30))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地进入新疆的各民族(主要是汉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他们到新疆务工经商,从事资源开发等。在族际交往中,因各民族间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也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4.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突出因素
从历史到现在,新疆就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地区。诸多宗教中,伊斯兰教对新疆社会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广泛。新疆诸多的少数民族同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企图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要分裂祖国。他们往往披着“宗教”的外衣,宣扬“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鼓吹圣战。近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以宗教为掩护搞政治渗透,煽动宗教狂热,利用信教群众朴素的宗教感情,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非法游行示威,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极大地危害着新疆各民族间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三、促进新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新疆地区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是民族关系中的敏感问题。靠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来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族际关系已成为多数学者、民族社会成员的思路。”[4](p114)
新疆的大多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员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是处理好新疆民族关系的基础和关键。为此,新疆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将国家的政策扶持和新疆的特色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新疆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继续给予新疆一些政策扶持,以改善新疆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到新疆投资建厂,带动新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逐步强化新疆自身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新疆应继续加大对优势产业的开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加快新疆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为和谐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努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创新,加强民族教育
“多元一体”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华民族多民族大家庭的概括,也是我们在文化上所持有的态度。新疆民族众多也意味着文化多样。若民族间进一步加深文化交流与认同,那民族间的认同感、和谐感会进一步加强。促进新疆不同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使各少数民族以群体的形式在平等、友好、团结的前提下自愿地与不同民族进行交往,在交往中相互吸收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良品格。通过这种民族间的相互交往学习、借鉴、改革和创新,使不同文化拥有共同的话语空间,真正实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多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民汉兼通’人才培养工作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则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突破口。汉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学习和掌握汉语,对于少数民族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5](p87)
双语政策的推行也有利于扩大族际交往,有利于缩小文化距离感、增加亲切感。从长远来看,学习“双语”的重点应该放在少年儿童和县、乡、基层干部。建议政府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撑教育,加大学前“双语”教学的推动力度,多渠道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民考汉”与双语班考生比例,并扩大专业选择面。通过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3.调整优惠政策,加大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就业、生活帮助
民族间互助合作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机会关乎个人的收入、地位和前途,收入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素质和教育水平。市场经济的推行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位的用工制度,国家也难以对企业分配就业名额。建议政府采取一些强化措施促进利益分流。国家可制定新的配额政策,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在国有部门的就业比例;政府也可通过制定一些政策鼓励私营企业招聘少数民族群众,比如可规定;少数民族员工达到企业总员工一定比例时,给予企业物质奖励或税收优惠等。建议对少数民族贫困、流动人口制定特殊的援助或福利制度。当各民族社会经济地位更加接近、平等感日益增强时,民族间的交往范围和深度将会大大地增加。[3](p32)
4.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严防和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
民族团结和谐与民族分裂主义是水火不容的。新疆境内外三股势力推出一套旨在分裂祖国的反动文化价值观,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就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确立民族团结的价值取向。要引导新疆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奏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
同时要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
对各级党政干部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注意学习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素养与执行民族宗教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对各族群众要采取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各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一个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
对青少年学生,教育活动要区分层次,增强针对性。要重视对青少年的引导,使青少年学生增强抵御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渗透能力,以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
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桥梁作用,把宗教的领导权真正掌握在坚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宗教界人士手中。通过他们在信教群众中进行爱国爱教、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一定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流动人口重点是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有一个客观的了解,有助于与当地民族和睦相处,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刘仲康,董兆武.《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柳建文.《经济转型时期的新疆民族关系与政府调控—基于伊宁的实证研究》[J].《民族问题研究》,2009(6).
[4]娜拉.《多维视角下的族际问题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牛汝极.《中和共建与认同重构—新疆稳定问题研究之一》[J].《西北民族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