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是在遵守国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强化事业单位职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2012年修订通过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做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组织会计,会计核算的对象包括事业单位预算活动过程中的收入、支出、结余,同时还包括事业单位在资金活动中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如下。
1.1会计核算基础
根据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具有经营性的业务收支则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既采用收付实现制又包括权责发生制,两种不同的核算制度共同存在于事业单位。
1.2会计核算要素
事业单位的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有一定的区别,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是事业单位核算的主要要素,而企业核算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核算基本相同。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因此不存在所有者权益这一特性,它的产权较为单一,拥有资产净值,不需要对投资者进行结余的分配。收入方面,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拨款,包含财政和市场两个渠道,其目的不是盈利。事业单位的支出主要是耗费,它负责的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的支出、上缴上一级的支出、对附属单位进行补贴的支出、为所属单位转拨财政预算的拨出经费以及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所缴纳的销售税金,不存在为取得营业而进行的支出。事业单位没有利润这一要素,即使在业务活动中产生了利润,也会转化成“结余”,用于日后的一些活动收支差额。
1.3会计等式
“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是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此等式为动态等式,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拨款,因此其支出要有严格地监督,动态等式能够很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结余和增值情况。
1.4会计核算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也有特殊性。首先,在固定基金方面,事业单位设有“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较企业要低,一般设备的认定标准是500元以上,专用设备的认定标准在800元以上,如果单位价值未达到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也会被列入固定资产管理之内,而在2013年新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单位金额上升到1000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但是在2013新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设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在建工程”“待处置资产损益”等科目,细化了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其次,事业单位设有专用基金,包括职工福利、住房、医疗、修购基金,但这些基金都有专门的用途,除非有特殊的规定,否则不可随意挪用;再次,投资基金方面,事业单位设有对外投资的账户;同时,在成本核算方面,事业单位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它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内部核算;最后,在资产和负债方面,事业单位设有对外投资,但没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对于负债,事业单位设有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和应交税金等核算内容。
1.5资金核算
事业单位收取的资金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收入、事业收入、补助收入。其中事业单位开展的专业活动、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一些非独立性活动还有从上级主管单位获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都可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但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则不可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事业单位设有“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业户”科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则需通过这些细化科目进行管理。
1.6新事业单位核算制度下的核算
2013新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较之前增加了新的内容,更加细化了事业单位的核算。首先,资产核算方面,为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开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额度”,新增加的两个科目不仅提高了核算的效率也使核算的内容更加清晰,顺应了新时期事业单位核算的要求。在存货和在建工程方面,新制度对存货的处理更加简单,进一步细化了“在建工程”科目,增设“基建工程”;其次,对净资产核算方面,将“非流动资产基金”引入到会计核算中,并从“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这四个方面对非流动资金进行核算,更加明确了事业单位资产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保障国有资产。新会计制度将财政结转结余和非财政结转结余引入核算中,规范了对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再次,在负债类方面,增设了“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取消了“借入款项”,细致的划分能够更好分析出事业单位的债务能力,从而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更加稳定;同时,还增设了“应付职工薪酬”,使职工的薪酬支付更加全面;最后,财务报表编制方面,细化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对之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一些模糊事项进行了分类,如增加了“财政补贴收入支出表”,负债表项目设立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也进行了细化,在报表格式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统一。
2审计关注事项
事业单位关系到国家财政资金的再分配,其经济运行对国家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利益都有密切联系。事业单位审计是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对单位内部及其附属单位的业务进行的审计,做好审计工作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实现财务的合法性。针对事业单位核算的特点,审计人员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其特殊性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
2.1银行开户
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开设首先要得到财政部门的批准,同时还要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开户许可。事业单位开设的各种账户,如预算外资金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预算外资金支出专用存款账户,只能办理规定的资金业务,不可办理其他业务。
2.2预算情况
事业单位审计过程中应该关注收入预算,事业单位的收入主要包括自身事业的收入和经营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的预算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计划的进行以及对上级补助的确定,审计过程应该关注这部分预算是否真实、科学,有无虚报,从而确保事业单位事业计划的完成。除了关注收入预算,还要关注预算的执行情况。如拨款是否及时到账,各项收入是否及时、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有无转移。经费的使用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预算收入是否及时上缴,有无挪用情况。成本核算是否正确,税费缴纳是否及时、充足。在审计事业单位预算和收费时要首先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收费许可证》,及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收费对象、收费标准、收费范围等,掌握其中是否存在高于或低于收费标准的项目,审查这些项目是否已经办理了相应的变更手续。同时,还要对事业单位使用的票据情况进行审计,查看票据上的收入金额是否与银行一致,所开的票据是否完整,票据上的收费项目及范围是否与《收费许可证》一致。
2.3资金的管理
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包括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事业单位审计主要涉及无形资产的价值的评估和转让,价值评估主要考虑是否真实的反映资产的价值,转让主要考察价值评估的程序是否合法、合理,转让后的收入是否已经纳入到事业收入中。对外投资审计主要包括投资是否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是否真实有效,必要时要进行相应地核实,投资价值是否合理,是否侵占了国有资产。同时,对于应用于经营性活动的投资,还要将使用成本和经营收入进行比较,实现两者的匹配。
2.4经费的使用
事业单位作为服务型组织,应将其从事生产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作为评价其效益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事业单位计划的完成情况,在活动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投入和产出是否平衡,社会效益是否对社会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审计过程中做好上述成果的检查,评估事业单位经费的使用是否有效、合理。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各种开支的审批手续是否完整、规范,关注经费开支是否真实。
2.5款项管理
事业单位审计还要对各种往来款项进行管理,往来款项与财务报告有密切的关系,往来款项主要是指单位的债务、债权,往来款项的真实合法关系到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因此,审计时要关注各种款项是否合理,有无违规现象,必要时要向对方单位进行查询。审计过程中遇到即将到期的债权,要督促事业单位及时催促,到期债务也要及时偿付。对于事业单位应该上缴的各种款项,审计时要做好监督保障有足够的金额上缴。
2.6结余和基金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中增加了结余及其分配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增强了事业单位的经营意识,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关注事业单位结余的形成过程,观察事业单位的结余是否具有合法性,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存在虚增或虚减的情况。此外,事业单位还拥有专项基金,审计过程中还要监督基金的来源是否合理,使用是否规范,是否存在非法挪用现象,通过审计的过程实现对结余和基金的有效管理。
3结束语
本文主要概述了事业单位的核算特点以及审计关注事项。核算特点主要从核算基础、核算要素、核算内容、会计等式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2013年新实行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一些新增内容进行了补充。审计方面则从开户银行、预算、资金管理、经费的使用、款项管理以及结余、基金管理方面进行了说明。通过这两大方面的阐述希望对事业单位会计问题有一个更为深刻地了解,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会计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