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服务内部审计优秀论文

时间:2020-07-31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一、遵循三大原则,加强内审机制建设,促进组织有效履职

(一)内审组织架构遵循独立性原则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机构的人员编制、组织关系、业务经费均由所在地人民银行管理,业务上接受上级行内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这种关系体系下的内部审计机制存在内审独立性不强,同级监督效果不佳的问题。由此,建议上级行建立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实行审计特派制,逐级派驻,下级对上级负责,实现机构隶属关系的独立,以利于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避免产生内部审计人员受人情世故制约而不能正确行使职责的问题,解决好“审计难、处理难”的矛盾。

(二)内部审计活动遵循客观性原则

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应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查证工作,避免主观随意性,审计定性时一定要依据法律法规,准确对照相关条款,做到依据充分、引用得当、定性准确,规避定性错误风险。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对组织内部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审查,按照客观、真实、准确的要求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评价,对组织管理者正确决策提供所需的意见和建设,保证基层人民银行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各项指令得到及时有效贯彻执行。

(三)内审工作目标遵循服务性原则

按照现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基层人民银行的内审工作应以顾问、协调的角色在组织治理领域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内审人员开展审计项目、审计调查、风险评估等活动,及时发现和处理组织在经济决策、业务流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绩效考核等方面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揭示组织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对潜在的风险及时发出预警,保证组织各项业务活动健康运行。

二、着力三个转变,完善内审工作体系,促进组织高效运行

(一)转变审计理念

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改变传统的以“监督”为主的审计观念,将单纯合规性审计惯性思维向“风险+绩效”的现代审计理念转变,按照“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增加价值”的内审转型要求,将风险管理、控制管理、绩效管理等转型理念融入到内审工作中,以保障人民银行各项业务健康运行为目标,将内审触角由关注传统业务向新业务、新系统延伸,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风险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拓展,提升内审确认与咨询功能的覆盖面,走出“查错纠弊”的认识误区,从管理控制层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现内审制约性功能与建设性功能的相结合。

(二)转变审计方式

在审计工作中,要从过去的“堵与查”转变为“疏与导”,从被动地做审计项目转变为主动防范风险。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如牵头各部门开展制度排查与风险识别活动,定期评估与沟通风险控制状况,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定期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和分析,从中发现具有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改善风险管理;跟踪问题整改与落实;建立信息情况通报、专报制度,强化沟通,在事前进行风险预警,实现以事后、事中审计为主向事前控制、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由传统的财务、业务合规性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模式转变,不断拓宽内审工作的履职空间。

(三)转变角色定位

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应确立起监督、管理、咨询服务等多元化的内部审计职能结构,从过去评价被审计对象“对与不对”向评价被审计对象“好与不好”转变,实现自身由“警察”向“保健医生”的角色转换,通过综合运用审计项目和审计调查两大载体,向组织内利益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真实信息及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此减少组织的风险,保护资产、降低运行成本,通过深度剖析基层行履职绩效、内控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领导层加强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促进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提升履职效能。

三、着重三个加强,提升内审工作水平,优化组织治理环境

(一)加强审计成果应用

内审部门要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成因及风险的分析,从科学管理、促进履职、防范风险、提升效益的角度,提出具有根本性、建设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为行领导、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信息,促进业务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将审计结果转化为长效成果。要强化审计的整改落实,把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范围,解决屡查屡犯、查而不改的问题。要尝试将审计成果与基层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干部选拔运用和干部监督管理、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杜绝“有责无问、有问无罚、有罚无效”的不良循环现象,扩大审计成果在组织内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二)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人民银行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信息化的普及,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要积极推动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开展审计,将技术手段与业务需求相结合,在传统审计的基础上,逐步引入现代“数据分析”理念,采取多角度多方式(后台数据库提取、前台业务系统导出、系统日志采集等)采集数据,灵活运用各种(SQLServer、Excel、ACL等)审计数据分析工具,解决面对的众多业务系统数据采集与分析的难题,加大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非现场审计模式的攻关力度和推广力度,逐步实现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互补充的审计作业方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强化风险量化评估工作

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后,内部控制制度的梳理、风险点的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评价、风险管理状况的评审等工作逐渐成为日常性管理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开展既需要内审部门的牵头、协调、实施,更需要各部门及广大干职工的广泛参与,为切实做好该工作,建议组织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融入到风险管理工作中,与部门工作业绩、惩罚评比、干部任职挂钩,通过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干部职工参与风险量化评估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基层人民银行的风险防控、风险管理工作充满正能量。

四、致力三个提升,改善内部审计环境,保障组织治理效果

(一)提升与利益相关者沟通成效

构建部门间交流磋商机制,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反馈、审计风险提示、交流磋商座谈会、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与管理层、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者就审计项目信息、内控管理信息等进行交流磋商,共同探讨、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研究内部制度设计,通过相互交流,增进相互间理解,营造和谐审计环境;通过相互启发,提升内控管理成效,使审计真正为加强管理服务。

(二)提升审计流程约束力

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应制定规范的工作标准,建立严密的质量控制机制,强化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和质量监督。在工作实践中按照《内审项目流程管理办法》突出审计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做到审计覆盖面“广”、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推进审计规范化和专业化。

(三)提升内审队伍整体素质

随着内部审计在人民银行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要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多层次、多领域的后续教育、业务培训、学习交流等,使审计人员熟悉人民银行内部管理,掌握人民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技能。在实践中,按照“项目带队伍、课题带队伍”的人才培养思路,着力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性、及时性;审慎判断力和沟通协调力及创造性思维模式,为内部审计服务于人民银行内部治理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