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医改政策下,我国的医疗事业进入新的阶段,然而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还存在许多问题,对此,要采取相应的财务对策进行解决,使其符合新医改政策的要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不合理
为实现内部审计现代化的目标,需要具有对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熟练掌握,且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审计技术复合型人才。目前,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构成对医院医疗改革深化发展和内部审计的要求还无法满足,具体表现如下。
2.内部审计人员紧缺,结构单一
大部分医院都只有一两名工作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这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严重紧缺内部审计人员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运行会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专业过于单一,除了内部人员,内部审计工作还需要其他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内部审计人员中大部分之前都是从事的都是财务方面的,因此,其具备的只是财务专业水平。目前,内部审计都独立于财务审计之外,其发展方向为风险管理,所以专业单一的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会影响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公立医院进行内部审计组建并不属于自发性。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医院部分领导内部审计意识缺乏,对内部审计机构抱有错误的认识,将其看作服务于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对经济效益提升和医院经济管理强化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3.内部审计具有较大风险
由于受我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我国医院性质一直处于盈利组织和公益组织之间,为完成预期的利益目标,医院通常会变换调整管理力度,这会削弱其内部制度的强制性,降低内部人员的法规意识。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有部分医院对这种情况做出了规定,但这与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间的差距非常大,因此,其原有的控制作用无法得到真正发挥。
由于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和法规体系的缺乏,使得审计工作具有非常大的风险,这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目前,许多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只对财务活动优化处理的后期事项负责,对财务风险出现的因素却不够重视,也没有进行详细分析和准确预测,这造成活动后期、活动过程以及事前预测的活动事项难以实现全方位的监管,导致财务风险无法进行有效及时的防范,无法将有力的决策依据提供给医院管理层,这会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4.内部审计范围过窄
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都仅仅具备事后监督功能,为财务收支审计进行服务,对违规行为进行防范,在我国经营业务量增加、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医院所处的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因此,对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很少重视提供服务给领导决策、通过提升服务促进医院效益的提高,除此之外,内部审计工作一直忽视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工作,这使得现代医院无法满足内部审计的要求。
二、新医改政策下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对策
1.培养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
构建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在新医改政策下能够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在实际培养内部审计人员时,要构建高效完善的培养体系,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首先,要构建有效的多专业引入机制,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职能涉及面较广,且其对人才的要求也非常多元化。具有单一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难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功能。其次,要保证内部设计人员的良性循环,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具备的能力应包括各个方面。因此,医院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开展轮岗、交流、职业资格考试等活动,丰富内部设计人员的知识面,使其具备较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判断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
2.构建统一规范的风险评价体系
医院内部审计需要对风险要素、风险领域、职能领域进行准确识别,同时重大的审计结果要能对应相关的风险问题。因此,具备项目补充标准、行业分类标准以及共性标准原则的风险评价体系不可或缺。这三种原则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作用,这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者重点关注风险因素较大的领域,从而保障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内部审计工作者还要积极沟通管理层,对评价标准体系进行共同分析,分析其是否具备导向性和规范性,保障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3.科学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公立医院若想扩大内部审计范围,不仅应涉及财务收支等事后监督领域,还应综合监督医院的各项工作,使其迈向效益管理方向,如实行院领导离任审计,将其不规范的任职行为找出来,并对此提出科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