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审计质量论文

时间:2020-08-06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以下是评价审计质量论文,欢迎阅读。

评价审计质量论文1

一、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一)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相关标准欠缺明确性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开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的重要规范,但是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本身的明确性却十分欠缺。当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比较偏重于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法律、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设计却往往被忽略,这种问题直接导致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指标,从而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无章可循,控制质量自然也不理想。

(二)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欠缺合理性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公正客观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基础,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以及工作结构的独立性是让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持有公正客观态度的前提。但是我国当前的内部审计机构本身的设计模式十分多样,有的单位将内部审计机构挂靠到人事部门,有的则将内部审计机构与监察部门合并,有的没有专职的内部审计岗位而有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兼职、甚至在一些单位中会计负责人与审计负责人岗位重叠。这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严重的影响了内部审计机构以及人员的独立性,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自主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内部审计方法相对落后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中的许多工作人员并没有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和更新自身观念,其中内部审计方法相对落后就是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得到更新的外化表现。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观念淡薄,对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在此背景下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也没有得到普遍的运用,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运用抽样技术的过程也多是靠经验和主观判断,统计抽样技术的使用相对欠缺。同时设计人员缺乏对审计经验和方法的体验与总结,这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成效的进一步提升发挥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手段欠缺全面性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由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内部审计考核制度、内部审计督导符合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制度约束机制等构成。但是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中,首先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贯彻不到位。某些单位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而一些单位在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后并没有进行贯彻和落实而导致了责任追究制度存在形式化问题,同时责任主体缺乏明确性以及权责不清也导致了责任追究制度缺乏可行性;其次内部审计考核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质量考核缺乏、考核内容的全面性欠缺、重视结果考核而忽略过程考核、考核评价过于主观化、考核制度没有激励制度实现结合;再次没有建立起分级督导符合制度或者在督导符合中具体的职责内容欠缺明确性;最后质量控制制度的建设相对薄弱,许多建立的制度形同虚设。

(五)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欠缺合理性。当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虽然具备较强的审计知识,但是在科技知识以及管理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能力方面却并不理想,审计信息化技术欠缺、知识结构单一陈旧导致了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中的工作能力逐渐下降;二是职业道德素质欠缺。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并不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开展设计工作,而对存在的问题也存在大事化小的作法,这种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同时也与单位中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具有较大关系。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效果的对策

(一)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首先我国各个单位有必要建立职业化管理体系,通过内部审计资格制度的实行来确保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内部审计知识、技能与方法,并熟悉管理、会计以及法律等知识,并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其次在明确内部审计人员职责的基础上开展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开展:在资格考试中加入职业道德内容、在应聘环节强化对职业道德的考核、重视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工作;再次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单位组织的培训、行业协会培训以及社会专业培训等可以有效的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此过程中单位要将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培训的课时作为一种强制性标准。

(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原有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本身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也难以适应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现实需求。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中要与国际内部审计标准发展趋势相适应,在此过程中可以对IIA颁布和制定的相关准则进行学习和研究。同时我国应当积极参加国际上与内部审计有关的活动,通过学术的交流和经验的学习来推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完善。

(三)建立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

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指的是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准备、审计工作的实施、审计报告的检查等各个环节,通过对这些环节中存在的关键质量点进行严格控制以提升审计工作整体的质量。在审计项目的选择控制中,控制重点在于让审计立项体现出重点性、实效性、可行性、风险性、群众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原则。一般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按照已经得以确定的审计立项来进行审计项目的安排,但是如果情况产生变化则应当对立项做出调整。对于已经被列入内部审计计划的项目,应当在制定计划进度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对审计情况进行监督以确保审计计划的落实;在制定审计方案阶段,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在对被审对象具有详细了解后合理科学的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时间、审计人员安排等,并明确审计人员责任。同时应当确保审计方案能够得到细化并得到落实,以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方案的调整要经过严格的审批,避免存在随意性;在编制工作底稿阶段,应当实行审计底稿与审计日记结合的文本格式,审计底稿主要记录工作成果并附取证资料与原始资料,审计日记主要是对审计过程的登记;在审计报告结果出来以后,要对审计报告进行严格复核,查看审计实施的清晰性、审计程序的合理性、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客观性、审计依据的正确性、审计评价的恰当性等,复核中要做好标识,从而推动责任制的落实。

(四)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进行完善

在制度约束的强化方面要建立审计立项、计划编制、人员委派、审计取证、审计资料撰写和复核在内的各项制度;内部审计督导制度的强化应当通过审计组长职位的设定以及审计组长素质要求和责任要求的明确来确保其发挥督导作用,同时有必要对审计工作中的各项工作指标进行细化,确保审计组长在督导工作中能够有据可依;在审计责任制度的落实中明确各方责任,从而为责任追究提供依据,同时要对处罚的尺度进行适度掌握,避免挫伤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评价审计质量论文2

一、影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从当前的内审工作实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着作用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人、体制和机制等因素,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理解与认识不够,无法体现出经济责任审计特性。尽管与财务收支、内控等审计类型相比,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程序区别不大,但是在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和审计评价上还是存在不小差异。实务工作中,审计人员因对财务收支审计“驾轻就熟”,往往会习惯性地将经济责任审计按传统套路实施,由于概念不准、目的不清、能力不足造成审计思路错误,最终形成的报告,多以详举例外事项和财务评价为主,篇尾再稍加点缀“述职政绩”,即算完成“大作”,本应重点关注或体现审计对象履职管理思路、决策成效等“软指标”,却常常因“行业不熟、宏观意识不强”而被忽视掉,致使审计证据不充分,审计发现浅尝辄止,审计评价流于形式,审计结论与实际出现偏差,进而误导报告使用者,或是招致被审计对象不满,甚至回击。

2.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无法胜任内审工作要求,执业能力不足。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受关注度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不仅要熟悉财务知识,还应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精通政策法规,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但仅就目前而言,内审人员由于业务素质不过关、综合能力差,对问题定性把握不准,经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以偏概全”的审计结果。这些事由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严肃性,也使审计队伍的公众形象暗淡许多。

3.现实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性,注定让审计实效“打折扣”。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多是因届满、调动、免职等情况下在离任时进行的。尽管一再主张“离任必审”,但在组织程序上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极易使审计陷入被动,甚至尴尬。主要表现在:第一,查出的问题,因离任者已经调离,与原单位没有了经济关系,处理难度大;第二,查出的问题大多拖而不决,最终不了了之,需要追究责任的因顾及到其已调离或提升,往往不置可否,使审计变成了走过场。因人事体制惯性加大了审计工作的负担和难度,使其无法施展拳脚,直接限制或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应有作用。

4.经济责任界定难,评价难度大。根据目前管理现状,任何一级的领导干部都未界定其职责范围、管理目标和应负责任的界限,导致评价无充分依据,责任很难确认。对于大多数的审计事项,诸如投资失败、决策失误、管理不当造成的重大损失的定性多靠审计人员的职业主观判断。上述问题,除去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导致外界质疑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外,其他均与“人”相关,总体而言,由于“工作胜任能力”、职业素质等原因导致审计质量偏低的,与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有很大关系。作为内部纯业务机构,内审部门既无干部任免权,亦无处理处罚权,有的仅是披露与建议,因而审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问题应当摆在首位去解决。唯有当审计质量提升,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品牌后,审计才能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明显改善,成为日常监督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思路与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企业领导干部任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既然主题是监督,那么审计的出发点必然落在任期内的决策是否有效、管理是否规范上,最终得出经济责任是否能够解除的结论。要提升审计质量,就必须站在管理者的视角上做好这篇文章,唯有此,才能找到解决质量瓶颈的最佳对策:

1.谋划全局,充分做好审前准备。必须重视审前调研的作用,多方面搜集素材,了解并熟悉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背景、业务特性,避免出现说“外行话”的尴尬;重视审计方案的作用,要围绕经济责任来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等,打破传统审计的部门分割,切实调配人员,在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要善于与干部管理、纪检监察、财务计划等职能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提前掌握被审计对象的资料信息、举报材料和其他相关情况,降低重大漏审风险。

2.注重细节,抓好审计基础工作。现场工作是审计质量的重中之重,必须严格从精细入手,严格按照内审规范和程序来操作。编制审计底稿时,要做到事实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描述含糊不清,或有疑义的,坚决要通过底稿复核程序予以完善;审计报告环节,要把握重要性原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冲淡报告核心主题,要按照审计发现的责任划分来组织素材;要坚持客观公正,报告字句要经得起推敲,既要实事求是披露问题,又要真实全面反映责任人功绩;要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的建议,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3.以责任为导向,突出审计重点和主题。如果审计流程从责任取证开始,以责任评价结束,审计结果将更加具有针对性。以责任为导向,就是以界定、评价责任为重点,在确定的责任评价目标下,决定审计测试与程度与范围,即审什么评价什么,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避免说过头话,既要有所作为,又要有效克服审计包打天下的倾向。从责任人履职行为、“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企业经营绩效、未来可持续发展、廉政建设等方面开展审查,将审计工作的重点落在责任评价上,分清不同的责任界限。

4.加强审计结果运用,使质量转化为“效益”。经济责任审计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并不断取得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的正确应用。要提高审计建议质量,提出客观公正、有参考价值、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应用的审计建议。

5.以培训为抓手,提高内审专业化水平。要提高进入内审队伍的“门槛”,丰富优化内审人员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内审工作的整体质量,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