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心和难点。文章通过阐述内部审计的发展演变,认为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目标趋于一致,在指出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论证了内部审计对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促进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应将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部分,深刻认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本质和其中的利益冲突,在公司治理结构多层问题的现状下,梳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内部审计自身的转型定位,以及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缓慢,我国的经济结构也面临重大调整。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新常态”,强调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问题时应理性看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公司治理应不断调整优化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作为公司治理有机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也应不断完善,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健康规范发展。
一、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状况下互相制衡的一种管理和控制机制,是促进企业转型变革的重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构成的经营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追寻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途径,我们需要通过了解与公司治理相关的重要理论来理解和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
(一)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1.产权理论。科斯作为现代产权理论的奠基人,其1937年发表的论著《企业的性质》揭示出企业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造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也是公司治理存在的根本原因。20世纪60年代后,科斯的产权理论有了更丰富的体系,包括交易成本理论、产权效率分析、产权的制度选择和演进。交易成本是科斯产权理论的核心,产权的界限是交易成本出现的原因,产权制度能够在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清晰的产权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效率。科斯产权理论的内容强调,如果产权清晰,交易界限明晰,资源的配置就是有效的。科斯指出企业的存在能够节约市场运作时信息采集过程产生的交易成本,而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一状态下,股东得到资产的流通性,能够随时出让手中的资产以获取利益。另外,企业中股东的利益通过经营管理者的运作所获取的经济利益积聚而来,因此,公司治理的存在将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契约理论的重要发展之一,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学家针对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提出的,其核心问题是针对在企业内部有利益冲突时,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代理人的工作,提高企业效益。由于企业所有者有时并不拥有知识、精力等一些要素,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雇佣经理人管理企业,实现双方财富最大化。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现象。企业中所有者成为委托人,经营者成为代理人,企业的董事会与管理者之间,高级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层级关系中间需要有一定的治理机制来防范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行为,确保企业股东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保证管理者与员工各自获得相对适当的报酬。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地保障双方各自的利益,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二)新常态背景下的公司治理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不断倡导优化产业结构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企业应当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继续强化企业治理的转型,在公司内外部监督的基础上发挥其治理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应当优化调整股权结构、降低股权集中度,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质量以及面对风险的应激性,保证监事会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增强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新常态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地位
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逐步加强。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内部审计是构建国家审计监督体系中的治理机制,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其存在于组织内部,是服务于管理部门,向公司董事会负责,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活动的检查、监督和评价工作。内部审计部门相对于企业内部保持组织上的独立性,将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向总经理和董事会报告,以便董事会识别企业风险,作出相应的经济决策,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监督部门,具有熟悉单位业务流程,能够识别所在部门、单位内部控制盲点的独特优势,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不仅节约时间和人力等审计成本,提出的审计建议更能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各类组织对内部审计的定位需要更加重视,新的内部审计准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职能,拓展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强调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发展,突出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穿于准则体系,关注组织风险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是在内部审计的功能的扩展和延伸,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延伸至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方向,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大。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更加全面,以规避风险、内部治理、追责问效和增加组织价值为治理目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二)新常态背景下内部审计的转变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开阔视野,用新思维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变化,创新内部审计思路,面对外部竞争压力,适应审计监督新常态,深化审计转型,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1.大数据分析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支持。随着经济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大数据时代向我们走来。数据作为战略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运用大数据分析经济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巨大优势资源。大数据分析已经成为商务模式演进、促进产业改革、信息惠民的内在推动力。在大数据技术分析的创新驱动下,内部审计在实践工作中探索新的技术途径,深化大数据分析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增强审计工作者的决策与管理水平。运用数据挖掘、计算机仿真、数据智能化等先进计算机技术与审计工作相结合,加强数据关联性分析,强化审计结果运用于决策者的分析判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面临着技术手段的革新,掌握大数据审计相关知识是当前审计人员面临的新挑战。
2.内部审计由个体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变。内部审计人员收集企业的原始资料,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个部门或项目本身的各种报表、凭证,审计人员应当将关联性数据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先行分析和核查。审计的抽样方法主要是为了识别企业审计存在的重大风险,提高审计效率,节约成本,但是往往会忽视一些不相关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应转向集中审计思维,模糊性和看似不相关的资料如果能够经过严密的技术分析和逻辑思考,紧跟信息流向,将资金、材料、业务范围看成是一个整体,才能避免审计风险漏洞。经过数据的挖掘与信息的连锁,整合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由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构建集中审计的格局。将部门的自上而下和相互之间的利益流向,汇集在审计范围的视野内,进行动态性地观察,多维度地进行集中审计、机构性审计,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3.内部审计由现场监督向在线辅助审计转变。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结合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形成整体统一的高度信息化体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引入先进的分析和预警机制,提高内审人员分析信息能力,利用在线报告系统的管理,规范内部审计流程和审计报告格式,推广审计信息电子化的应用。在持续改进审计手段、工具和方法的前提下,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学习信息技术,解决现场监督难以发现的审计风险,发展远程在线不定期审计,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在科斯的产权理论中已经指出了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各方经济利益的追求者相互形成的特别的组织结构,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在处于结构中的企业人员中适当分配。这种结构安排在责任、权利范围、利益分配等方面通过一定的机制来管理企业。而内部审计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为企业的独立部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经济效益等进行监督,保证公司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促进。以上市公司为例,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狭义上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构成,要理解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从公司治理结构各方面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来看。
1.股东大会与内部审计。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构,决定着公司的经营方针,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报告。股东持有公司的股份多少和方式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利益,而内部审计对于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识别企业的重大风险起到重要作用。经营绩效直接关系到股东的切身利益,两者不存在直接的业务关系,但却有着间接的关联效应。
2.董事会与内部审计。董事会指挥与管理企业的业务层面的经营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决策者,对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部门接受董事会的领导,直接向董事会提供最终的企业内部审计报告,为董事会识别企业经营风险和作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性意见,并协助董事会履行职责,实现董事会与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协同作用。
3.监事会与内部审计。由于公司股东分散,为了防止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设置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并针对公司董事、高层管理人员的违法和违规行为予以监督。监事会与内部审计机构同样有着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机构相比监事会成员更具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知识,其监督作用更具独立性和专业性。4.管理层与内部审计。管理层是企业经营管理政策的执行指挥者,负责指导经营活动的具体运转。内部审计具体工作主要是围绕经营活动开展的,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识别经营风险,监督生产经营活动。
(二)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内部审计与加强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和强化企业的经营绩效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内部审计是企业权力运行的规范手段,是强化运营监管,保证资源合理化利用的重要方式,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1.加强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确保经营活动过程的公平与效率,保障企业所有者与经营控制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它是在企业的股东、经营管理层和其他利益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经济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股东出资并享有对企业的最终所有权和利益分配权。经营管理层的职责是以不侵害企业股东的利益为前提,利用自身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在激励制度的作用下追逐属于自己的利益,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内部控制制度从企业所有者出发,对经营管理层实行管理活动的监控;从管理者出发,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企业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主体之间处理好各自利益关系,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检查,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关的内部控制发表意见,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针对相关的控制弱点提出改进意见。
2.缓解经营者与所有权者之间的冲突。在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为了保证经营效益,经营者与企业的股东之间存在着的利益冲突,体现在经营策略和管理人员的激励政策上,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战略发展。企业需要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对股东、董事、经理之间的责权利分配和制衡作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识别企业经营决策风险和经营生产过程的风险,对经营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同时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可以为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意见,这不仅降低了委托代理形成的高额成本,还能够形成良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形成对管理层的内在约束。内部审计缓解了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实施控制主体、控制方式及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核心问题。
3.完善董事会中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指出,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将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作为评判是否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衡量标准。审计委员会发表的关于年报审计、内控制度体系、审计机构制度等与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互为补充、相互协作。中国内审协会2060-20号实务公告提出,审计委员会应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并接受内审部门的帮助,以内审部门作为审计委员会的咨询顾问。由于审计委员会与经营管理层是监督者和管理执行者的关系,依据委托代理理论,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行为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其独立性,对经营管理层的经营活动有相当的了解,内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董事会掌握公司的实际运转情况和重大风险,有利于完善董事会中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
四、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现状
尽管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支持作用,但是在经济萎缩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整体情况并不完善,内部审计未能发挥出其对公司治理结构应有的促进作用。
(一)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模糊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模糊是指,两者之间的机制没有清晰的界定和引导。詹姆斯•马奇的《决策是怎样产生的》一书中提及规则的“模糊性”观点,基于规则的模糊性会发生规则执行的模糊,行动者的决策是由于遵循规则和实现身份产生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内部审计的要求模糊性导致内部审计在企业内的定位不明确,管理审计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容易被忽略,职能存在模糊性,内审人员的工作限定在财务审计的狭小范围内,就无法实现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身份地位。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其权威性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治理结构并没有明确内部审计的功能性需求来促进治理结构之间的耦合作用。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以股东利益导向的内部审计受制于股东的利益趋同,会忽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存在逆向选择的风险。而内部审计作为业务部门,由于股东持股比例不均,公司治理难以保证公平公正,管理层难以融入企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监事会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体现了监事会的监督力度,内部审计向监事会负责报告,监事会的地位会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缺乏良好的监督融合机制,是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形式上缺乏独立性的主要原因。
(三)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层次不清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是业务管理部门,实行经理负责制的内部审计制度。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监督对象和主体混乱,如此尴尬的局面也是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之间遇到的困境,无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的监督层次是较低的。较为有效的治理结构监督制度是在企业的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跨越公司管理层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把当前已发现的问题和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向审计委员会提出建设性建议。然而,目前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是监督层次仍然不清,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从而难以发挥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实质性作用。
五、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发展新方向
内部审计的发展新方向应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扩展内部审计视野、丰富内部审计实践操作性、发挥内部审计广阔的空间作用。新常态背景下内部审计要有新作为,适应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新定位,推动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的发展。
(一)根据公司治理结构要求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大环境,提高经营运作对法人治理结构的新要求,在加强对业务运作重大风险控制的前提下提高业务经营运作的效率。必须拓展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全面审计转变,拓展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审计方法、探索内部审计新途径,向公司治理层提供咨询业务,进一步扩大职责范围。由被动的业务职能驱使转向与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的相互支持协作模式,改善企业内部的生态环境,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二)优化内部审计模式,适应公司治理结构特征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公司治理受重视程度逐渐得到提升,其作用不仅是简单的业务部门,而被看作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职能有所扩展,内部审计的模式也应当适应不同的治理结构特征,建立适当的审计目标,服务于公司治理。以股东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主导时,内部审计部门应以股东利益为前提,同时注意股东与董事、监事、管理层之间的利益矛盾也是审计目标的一部分;以董事会为主导的治理结构,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的整体财务水平、经营风险有绝对的评估,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帮助;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更应当补充监事会的监督事宜,以协助监事会的评价监督职能为目标实行内部审计;以管理层为核心的内部审计活动,应当加强自身独立性确保管理活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应与公司治理协调互动,建立良好的适应性机制。
(三)内部审计双轨负责制的执行为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立审计委员会,而内部审计一方面作为业务部门,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内部审计工作结果;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管理部门,向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内部审计工作,由此既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又体现出内部审计集评价、鉴证、咨询职能的融合性。在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双向负责、双轨报告机制可以保持双重关系,这种组织形式也与《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
六、结语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迎接内部审计的新挑战,内部审计人员要真正把社会的重托、企业的责任体现在经济活动中;要创新思维,把握好新常态下公司治理结构规律,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