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能在公司治理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对策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文章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系统研究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完善,分析制约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因素,提出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因素分析完善对策
一、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的定义。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人员职责说明》对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它为管理提供保护性和建设性的服务,处理财务与会计问题,有时也涉及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0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它要提供所检查的有关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责任。”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标准》中对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这个新定义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更高。这一定义将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延伸到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指明了内部审计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2.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最新发展。IIA于2002年4月向纽约证券交易所提交了题为《改善公司治理建议》的报告。报告指出,审计是公司治理过程中的独立观察者,内部审计师、董事会、高层管理者与独立审计师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的基石。IIA为改善公司治理提出以下建议:(1)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公开披露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这类披露应针对总体的内部控制,而不仅限于记录和报告财务信息的会计控制;(2)纽约股票交易所、美国股票交易所以及美国全国证券经销商协会应共同为公司上市签发一致的公司治理的诸项原则,且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遵循原则的程度;(3)所有上市公司应建立和保持一个独立的、具有充分资源、配备胜任人员的内部审计职能机构,为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有关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不断评估。
整合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与公司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实时、持续的监控,并参与战略规划,从而将关注点转向风险,是内部审计新的发展方向。这一转变的意义是很大的。它使内部审计注重于现在和将来交易的风险,内部审计成为组织内部的一种“增值活动”。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监督作用。监督作用是内部审计的最根本作用。监督作用是指通过内部审计,督促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公司内部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会计信息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内部审计主要监督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二是对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三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进行监督。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查错防弊,客观上形成约束机制,促使董事会、经理层及其领导的各部门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并且弥补监事会的监督不足。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股权结构及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公司的会计行为不但要遵守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和财经制度,还要将财务信息提供给各股东、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利益关系人。因此,通过内部审计的实行,可监督公司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为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和判断提供合理依据。
2.评价作用。评价作用是内部审计的最基本作用。评价作用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核实的基础上,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完备有效,经济活动是否按照决策和目标进行,财务收支是否按照预算执行,经济效益是否体现了应得尽得,经营管理层是否认真履行了经济责任等等,并向董事会出具书面评价意见,以作为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考核下属管理层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依据。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运行,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司内部审计将在评价公司计划、预算方案等方面,在评价公司生产组织、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方面,在揭示公司经营中存在的弊端方面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3.服务作用。服务作用贯穿于内部审计活动的始终,是内部审计的宗旨作用。服务作用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核实、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帮助和促进被审单位改善经营状况,履行经济责任,提高经济效益,增进企业价值。内部审计的作用是服务和辅助公司的管理活动和经营活动,并不影响各项决策。应大力发挥内部审计熟悉企业情况的优势,在其客观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财务活动的基础上,动态关注企业管理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为科学地决策提供依据。内部审计服务的对象主要应是公司的决策层,其工作的目标是帮助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
4.风险管理作用。风险管理作用是指内部审计对风险的实时关注,及时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这种风险控制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内部审计更强调确认经营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由对交易事项和政策遵循的评价,转变为对目标、战略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关注;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的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组织整体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三、制约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1.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高且独立性比较差。内部审计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一般都在管理层领导下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领导意志所左右,加上内部政策的压力、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不明确等,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许多限制。有的企业把审计机构和监察机构合并,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有的则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大多数公司的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导致内部审计只限于形式,缺乏自身应该有的地位和威信。2.内部审计重点不明确,职能尚未转变。虽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内部审计工作目标由财务目标转向包含经济管理目标的综合目标,使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提升,但是大多数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仍是传统的“经济监督”审计,且职能未得到转变,无法达到应有的功效。
3.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适应公司治理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内部审计基本上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等方面,管理审计在大部分内审人员心目中还缺乏应有的关注。而且。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方法也基本上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的逐笔审查和对财务收支状况方面的审查,找出问题和建议也主要是会计处理方面的问题和建议,缺乏高屋建瓴,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发现公司治理上的一些漏洞和缺陷、分析其治理过程中的偏差与失误、决策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从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的措施。
4.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很多企业里的内部审计人员来之于财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专业人员少,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电算化审计技术掌握得不够;内部审计人员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对不正当的企业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利用手中的权利送人情,甚至以权谋私,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威信。
5.公司内部控制审核缺乏规范。在境内上市的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缺乏内部控制标准,根据相关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尽快制定有关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认定书的制作标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尽快修订有关公司内部控制审核准则,为内外部审计师进行内部控制审核提供指引,从而全面规范公司内部控制审核,达到公司治理目标。
四、基于公司治理的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人员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与报告的基本保证,而这一点与机构设置模式状况有很大关系。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存在意义,一般来说,所处的组织地位越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所能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有以下五种形式:一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会部门;二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总裁);三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四是隶属于董事会;五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受审计委员会领导。
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受外来或内在因素的干扰或影响。具体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处于超脱地位,不参与被审计者的经营活动;审计机关的经济利益与被审计者经济活动的成败不发生关系;审计人员应当与被审计者及主要负责人在经济上没有利害、亲密关系。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亦是如此,就其独立性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如何,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不能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或与其他职能部门合并设置,而应该直接对单位中具有足够领导权力的领导人负责。审计机构对管理部门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但审计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业务开展、审计结论等重要事宜均接受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这种审计模式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都很强,能够建立起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的直接信息交流。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有权出席、参加高级管理层举行的与内部审计职责有关的会议。这样使得内部审计部门能及时准确地对管理部门进行审计,并避开其他方面的干扰因素,迅速报告董事会,为董事会的及时决策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第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只能专职,而决不能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企业应当向审计人员适当授权,以便审计人员能在规定的权限内独立行使职权。
这样可以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业务关系上超脱,不带偏见,不为部门利害关系所左右,能够从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恰当的审计建议,客观、公正的行使审计监督权。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应回避自己曾参与过的管理活动的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部门成员不能参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只承担对其进行评价和建议的审计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存在内部审计人员被临时抽调担任一些非审计工作任务,以一个管理人员的身份参与执行管理工作,或出现临时调入、调出内部审计人员情况。此时,则不应委派这些人员参与审查自己曾负责的经营管理活动,以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再者,长期负责对一个部门的审计工作有可能会使审计双方产生私人感情,或者由于过于熟悉业务而产生疏忽和懈怠,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公正的执行审计任务。针对上述情况,定期轮换审计人员岗位,并作为制度予以执行,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审计人员保持其精神、行为上的相对独立。第三,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就是实行专职审计监督和服务,不能经办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只能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进行审计监督和服务。第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能够独立地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取得审计证据,能够独立地出具审计报告并在报告中揭露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适当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受任何个人或其他职能部门的指使和干扰,始终独立、客观、公正的进行工作。
2.调整审计范围和重点,转变内部审计职能。面对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变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要想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就应调整内部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第一,改传统的单一财务收支为涵盖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全面审计。第二,实现传统内部审计重点的转移。企业内部审计应坚持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积极开展内控制度评审和风险控制,将内部审计的重心前移,开展事前、事中的控制,把内部审计的业务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对内控制度的再控制,加强管理服务的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应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为公司治理提供服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内部审计要走出困境,就必须转变观念。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并与国际接轨。现代内部审计更注重于“服务”功能,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及时、准确地向管理者报告有关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漏洞,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者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经营活动,合理使用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只有为公司提供增加价值的服务,才能体现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价值,也才能在公司中生存和发展。3.改革传统审计方法,推行风险管理审计。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财务收支之外,更应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最关键的流程,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再是测试控制、审查财务收支,而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中,控制仍然重要,但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才是内部审计的焦点。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搞好内部审计人员配备。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是提高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企业内部审计为公司治理服务的基本前提。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为提高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企业内部审计要在公司治理中充分地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的作业范围不但会突破财务领域进入到供、产、销、人、财、物等领域,还会进入到衍生资本扩张、资本运营、管理层的道德品质和企业文化等领域。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会计审计专业出身,单一的知识很难完成对上述领域的审计工作。为了使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以达到为公司治理服务的要求,应从以下方面努力:(1)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是内部审计人员保持专业技术胜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流于形式。建议企业每年规定一定的时期让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更新知识,并要形成一种企业制度。(2)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激励制度。(3)完善内部审计人员业绩考核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业绩进行考核,既是对审计人员工作成果的认可,又是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压力。建议企业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开展业绩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审计工作的时间、审计的次数、审计发现的违规金额、促进增收节支的金额、促进内部控制完善的建议、提高经营效率的建议、高层管理者对他所提建议的评价、被审计者对他沟通协调能力的评价等等。
5.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标准,规范公司内部控制审核。我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为适应外部治理的要求,已按照SOBX法案404条款的规定,根据COSO风险管理框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标准,并承诺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外部审计师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核,向社会公众披露内部控制审核报告。财政部正在为在境内上市的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制定内部控制标准。根据相关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尽快制定有关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认定书的制作标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尽快修订有关公司内部控制审核准则,为内外部审计师进行内部控制审核提供指引,从而全面规范公司内部控制审核,实现公司治理目标。
五、结论
实践证明,内部审计能在公司治理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确保内部受托责任有效运行的手段,它能保证受托责任的落实。内部审计通过计量评价其他各项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它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致力于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师们也正以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建立起新的业务体系,帮助企业实现其组织目标,促进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陈艳利,刘英明.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3.郎咸平.公司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李平.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审计监督[M].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6)
5.廖洪,张娟.加强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J].财会通讯,2004(5)
6.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7.李维安.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8.牛丽文,李红.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审计.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2)
9.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2)
10.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11.杨树林,王晓明,宋良.委托—代理制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管理现代化,2004(1)
12.李维安.公司治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3.劳伦斯·索耶.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上).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14.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审计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