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0-08-17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在内部管理体制、内部监督机制等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企业内部审计现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许多国有企业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受制于管理理念、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等条件限制,内部审计并没有完全发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监督、评价、服务作用。本文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内控管理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背景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并最终为加强企业管理和提升经营效益提供服务。因此,内部审计必须要纳入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充分发挥其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在内部管理体制、内部监督机制等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监督控制、优化监督评价机制,保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已成为当前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有企业应在坚持独立性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服务于管理的各项职能,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实现企业的价值目标。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建立初期,以弊端审计为主,扮演的主要是“检查者”角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角色正向高层次的“参谋”转变,审计队伍迅速发展状大,内部审计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要求不统一,导致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完全得到发挥。

1.对内部审计的性质认识较模糊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由于内部审计起源于国家审计的延伸和补充,而并非企业自身加强经营管理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客观需要,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内部审计侧重于包括揭露错误和舞弊行为在内的财务会计事项的审计,属于消极的防弊功能,只是把内部审计作为“消防队员”而不是将其作为“耳目”。有的单位还将内部审计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混淆起来,将其定位在查处违法违纪违规上。

2.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独立性不强

由于我国的《公司法》和《审计法》未具体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设置,使得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的企业审计部门由公司经营管理层分管;有的企业则隶属于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还有的企业隶属于监事会。有的企业有独立的审计部门,有的企业则存在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同属一个部门,甚至还有单位将内部审计工作并入财务部门,导致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机制不健全,职责和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

3.内部审计的范围过于狭窄

根据2003年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审机构的审计范围涵盖单位财务收支、预决算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及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风险管理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之初对内部审计本质及其独立性等认识不足,导致从目前内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较多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项目管理和经营领域。审计目的多是以提出财务业务处理不规范问题居多,而涉及规避经营风险、控制内控风险方面的建议不足。

4.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企业经营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和行业领域不断扩大,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由于对内审定位不清晰,许多企业的内审机构规模较小,人员配备不足,难以开展系统的财务、工程项目领域的各项审计;另一方面由于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导致对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了解不到位,无法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及风险管理的全过程。这种现状造成内审工作无法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内审工作也就难以开展与提高,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非良性循环。

5.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机制需不断完善

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外,还应该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履行恰当的审计程序。由于不同的企业存在规模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不同、业务特点不同,所以没有共同的审计程序的参考标准,导致审计程序设计多样化。在审计部门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审计方案时,可能存在考虑不全面,取证不合理,结论不可靠,影响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进而影响了管理层的决策。因此,对内部审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质量评估十分重要。

三、国有企业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企业内部多层次经营管理分权制度的产物。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想让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全面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牢固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将审计监督工作覆盖到企业财务、业务和经营活动的全方位。

1.积极树立和宣传内部审计新理念

根据审计署2003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工作若干规定,明确了内部审计应对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首次提出了内部审计应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外部经营环境激烈竞争要求内部审计必须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加强对企业的内控风险进行评估,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地达到预期控制目标。

2.设置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是关键所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审机构在业务口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应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审机构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并保持双重关系的的组织形式,既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相关要求,也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强化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从单纯的财务监督、查漏纠错转变为以风险监督和控制评价为主。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是在业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不从事具体的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因此对风险的认识、防范、控制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及时向管理部门提出建议。内部审计应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协调;运用审计手段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报告;协助企业确定针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评估其有效性;及时传递并督促落实风险审计的成果,使各类风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和防范,从而达到风险监督的管理目标。

4.加强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企业规模扩张、行业领域多元化的新形势,内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精通财务会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熟悉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专门人才,使内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还应重视对内审人员的后续职业教育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确保内审人员不断了解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等方面的改善和最新发展,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应对各种复杂业务,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5.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只有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才能形成结论准确的审计报告,才能为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提供必要的指导作用。一是应建立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定点联系制度。要求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等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变传统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二是应建立企业内部审计程序手册,对关键环节、关键程序应有明确要求和规定。根据审计程序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三是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以及审后的落实跟踪制度。审计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均要以审计质量为立足点,从审前准备到审计后续工作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审计质量,跟踪审计提出问题和建议的落实、改进情况,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落实,才能使审计成果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铺路石。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报告].中国内部审计.

[2]张洋.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建设的几点思考[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3]张春雷.浅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4]赵金芳,黄元喜.对企业风险管理实施内部审计的思考[J].商业会计上半月,2007(1).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