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后续审计的探析

时间:2020-08-19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后续审计是监督和服务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是检查被审计单位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执行情况,体现了审计监督职能,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后续审计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现实审计中,“重审计、轻后续”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是对后续审计工作的必要性认识不清,视之为内部审计外的另一个独立审计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很少或很难开展;另一方面是对后续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后续审计,审计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成效不明显。为维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保证审计报告的严肃性,确保审计意见的落实,应着力开展后续审计,强化审计监督效果。

一、后续审计的概述

所谓后续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组织在审计报告、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作出后,对被审计单位执行情况进行的跟踪访问,借以审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对报告中揭示的问题和偏差进行纠正和改进,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合理、有效。后续审计作为完整内部审计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内部审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程序。

后续审计是监督和服务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是检查被审计单位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执行情况,体现了审计监督职能;另一方面是评价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和措施,体现了其审计服务职能。

二、导向后续审计的内审风险分析

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定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消除的,为规避内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后续审计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在行政事业单位后续审计过程中,应规避的内审风险主要为:

(一)独立性风险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监督有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本质特征,是确保审计功能充分发挥的内在因素。然而,纵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内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独立性较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作为独立职能部门而设置的数量较少,多以单位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分管为主,部分单位由纪检书记负责,更有甚者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兼管。这种财审合一、行审合一的审计模式有悖于审计独立的要求。

(二)人员素质风险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和政策性强的工作,作为内审人员,不但要具备精湛的审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现状与之还存有较大差距,从数量上看,人员配备不够合理,专职审计人员比例偏低,兼职人员比例偏高;从质量上看,审计人员主要从财务部门调配过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不够了解,缺乏必要的审计技巧,且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年限较短,审计经验积累不足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审计方法风险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在审计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抽样查账方法。审计人员只要运用抽样审计方法,总要承担一定程度做出错误结论的审计风险;在技术上,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尚未被审计人员所掌握和采用;在审计介入阶段上,仍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和事中审计、全程跟踪审计比例过低;在审计模式上,仍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目标仍停留在“查错防弊”阶段,极少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等方式,所有这些都不利于预防和处理内部审计风险。

三、推进后续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风险通常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种,而后续审计就是对可控的审计风险进行再控制和再化解的过程,其关键在于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

(一)机构独立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维护后续审计的权威性

独立性风险是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不能完全直接加以控制的审计风险。为规避此风险,一方面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审部门的级别和设置要显示出权威性,避免后续审计的审查与判断受他人干扰,确保后续审计的实施不被干涉,从而体现审计的独立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后续审计制度,明确后续审计实施细则,按规定的程序、方法等开展工作,加强后续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同时严格执行后续审计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权”,对于情况恶劣的,要通过审计结果公示、发通报、抓典型的办法推进整改工作,切实维护后续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强化审计权威。

(二)长期积累与短期突击相结合,提高后续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后续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为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确保审计质量,必须提高其整体素质。从长期看,需要变革当前的用人制度,配置具有审计技术资格和相关业务知识的审计人员,再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特点,适当配置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知识或者其他专业知识的人员,构建具有综合技能的内部审计队伍,使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多样化,从而符合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求。从短期看,应理论讲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其特点是针对性强、见效快,可分为“审前培训——审中积累——审后总结”三个阶段。

(三)标本兼治,提升后续审计质量

为发挥后续审计“纠错防弊、兴利增值”的作用,应实行“双结合”的审计模式,通过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后续审计的质量。

1.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从后续审计的计划安排、重点内容的把握到审计方法的选择与审计建议的提出,这都需要对被审计单位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要从宏观角度和一定高度上认识问题。如没有宏观思路,则是“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不能体现“免疫系统”的真正作用;如没有微观的细节查证,则作出的审计报告也难以符合实际,可能带来审计风险,导致审计失败。可见审计工作中的宏观思路与微观细节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因此对后续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仅要科学合理解决,更要注重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据以构建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彻底消除各种风险隐患。

2.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后续审计不等同于内部审计,后续审计的目的不局限于纠错,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后续审计的特点,灵活运用审计技巧。审计方法应从抽样审计向详细审计过渡,对已整改问题采用详细审计;对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现场数据追踪和实地检查记录相结合方法。对于组织方式应采取“四个相结合”:一是计算机审计和手工审计相结合,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相结合,以减少审计成本;三是专项后续审计与其他项目审计相结合,以提高审计准确性;四是审计部门后续审计与业务部门自律性检查相结合,以确保审计彻底性。

四、结语

引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各式各样,后续审计的引入就是为了控制内审风险、体现内审价值、保证审计效果。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内审人员的法律责任越发突出,内审风险管理也越发艰难,因此后续审计的推进就越发重要。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