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相对于技术、的快速,内部审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成因的多样化已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重大障碍,文章从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进手,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原因对策
一、进行环境,加强内部审计风险治理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治理,也就是针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根源,估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2年第25号报告以为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外因素有:(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2)治理职员的能力;(3)治理职员的正直程度;(4)单位规模;(5)系统的近期变动;(6)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7)要职职员的近期变动;(8)资产的活动性;(9)单位经济环境的恶化;(10)快速增长;(11)单位的电脑化程度;(12)距上次审计的时间间隔;(13)治理职员对完成目标的压力;(14)政府法规的范围;(15)员工的士气状况;(16)外部审计的时间、次数、覆盖范围、重要性水平;(17)对公众的公然程度;(18)离总部的间隔。通过对内外环境所涉及的风险因素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内部审计职员应公道地识别、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考虑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作出审计决策。
二、进步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
1.进步内部审计部分的直属领导层次内部审计部分的直属领导层次高,其独立性强。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内审领导体制,董事会中负责内审工作的领导者应有足够的权力,内审部分的地位应比其他职能部分高一级,内审部分经理的任免应由董事会决定。应建立内审部分与董事会的沟通渠道,内审经理应有权出席、参加由高级治理层或董事会举行的与内审职责有关的会议,通过在会议中提交书面或口头的报告,通报有关审计工作计划和实际审计工作信息。碰到重大,内部审计经理可直接向董事会中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负责人汇报、请示,以及时解决面临的题目或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实行系统内内审机构的垂直领导或实行审计委派制,使内审部分的地位高于其他部分,以利于内审部分独立地、有权威地开展工作,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阻碍。
2.明确内部审计职责。建立内部审计部分的单位,应配备合格的、专职的内审职员,内审职员不得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分的治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应当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得承担经营治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而只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经营活动的关系,与财务工作的关系,避免一人既领导财务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又领导对该项业务活动的审计。在分配工作任务和指派内审职员时,应避免实际的和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当内审职员因单位职员紧缺等原因被抽调往完成其他非审计工作时,他们以后不得审计自己所完成的工作。对从其他部分调进或借进的兼职审计职员,也不得安排他们审计他们原先从事的工作。通过明确上述审计职责,保证审计部分和职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使他们能够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三、进步内部审计职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才
1.规范内审职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工作责任心。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审职员职业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内审职员不关注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这无疑会造成审计风险。规范内审职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内审职员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威信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和组织精神,就是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串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