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每当年关来临,大部分会展开效益审计和责任审计。而鉴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很多内审职员在审计时一般把“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作为非重点项,一笔带过。实在,这两个科目大有文章可做,千万不能马虎大意。现就与固定资产项目有关的、笔者实际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作一阐述,以期为固定资产项目审计找到一些适当的切进点。一、刻意模糊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概念,调节利润我国投资治理体制把建设项目分为基本建设项目和更新改造项目。在制度上,基本建设项目和更新改造项目一般在“在建工程”核算,达到可使用状态后转进“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一)基本建设项目对于基本建设项目,采用的舞弊手段一般是提前进行工程验收,其目的一般就是为了尽快让“在建工程”转成“固定资产”,尽快计提折旧,增加用度,隐瞒利润,获得税收和完成来年指标(对国有企业来说)上的好处。企业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资产进账时点应该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而这个标准本身就具有一定弹性空间,实际操纵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职业判定,这给人为调整提供了便利。所以审计职员在审计时如发现疑点,应采取实地勘查等审计手段,求证该“在建工程”是否具备转成“固定资产”的条件。(二)更新改造项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处于更新改造过程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因已转进在建工程,所以不计提折旧,待更新改造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进固定资产后,再按重新确定的折旧计提折旧。实践工作中,很多企业并不遵守该规定,一方面更新改造停用的固定资产不转进在建工程,继续计提折旧:另一方面,把改造用度作为修理用度直接确以为用度。这样一来,折旧用度和改造用度双重进账,加大本钱用度,达到了调节利润的目的。以上做法完全违反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一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是企业治理当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不良行为。作为审计部分,应该捉住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上某些政策或条款的不确定性特点,对有可能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做文章的关键点实施定点检查和重点审计。二、迫于制度之困,将“在建工程”提前转“固定资产”,在国企和一些大的企业团体,上级单位对下属部分的投资治理比较严格,下级单位的项目投资一般要经过上级部分的批准,获得投资资金或投资额度。上级单位在立项时都有项目完成时间限制(一般为年度),超过投资时限,投资项目有可能被取消。这些都无形中给项目建设单位以压力,于是到年末,未采购的机器设备突击采购,未竣工验收的基建工程搞突击验收和竣工决算。对于突击转“固定资产”的项目,审计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突破线索:一是原始资料,二是时间,三是实物。三方面具有连动效应,以机器设备为例说明。一般情况下,机器设备项目一般都要经历进厂—安装—调试—试生产一验收的整个内控程序。首先,查看原始资料的完整性,确定运输单据的到达时间和资产进账时间,卡死整个运作时间。假如时间紧张,突击的项目在某—环节就有可能出现脱节或漏洞,如没有试生产的参数、某—环节的资料不全等。其次,在对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和时间上的可能性产生怀疑的基础上,应到现场进行调查,看设备的状态是否真的达到了转固定资产的条件。总之,建筑物的突击转固定资产现象,只要遵循查看资料、现场勘察实物、结合时间因素进行逻辑判定和验证三点,很轻易审计出来。“在建工程”提前转“固定资产”的审计值得留意的一点是要搞清企业这么做的目的,不要落进先人为主的思维误区,作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不是企业的任何行为都有经济目的,企业这么做可能仅仅是治理层为了取得上级领导的好感或者单纯是为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欺骗资本所有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