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风险分析

时间:2020-09-22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离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职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离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计对象任期内工作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导致离任审计风险的有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审计客体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审计环境方面的原因

,审计环境方面存在下列主要。

1、缺少同一的评价标准和办法,或一些评价标准和办法与实际相往较远。在离任审计具体操纵中,对被审计人评价什么,对被审计人怎样评价,需要哪些评价用语,怎样下评价结论,没有明确的要求;对被审计人评价必须量化的指标体系,没有同一的标准。

2、审计时间题目。按规定,离任审计应当在领导干部离任前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1)损害了审计的权威性,给人们造成一种审计不过是“走过场”、“马后炮”的印象。(2)挫伤了审计职员的积极性。“先离后审”、“先任后审”导致了审计目的模糊,审计作用弱化,使审计职员的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受到影响。尤其是对已升任职员的审计,给审计职员带来了无形的压力。(3)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审计中,很多情况必须向当事人了解,但假如当事人已经离任,要做到这一点就比较困难。而且,由于当事人已经离任,继任者又不愿承担责任或触及矛盾,会使审计中发现的题目难以落实和解决。

3、审计独立性不强。人民银行现行的审计治理体制是审计部分受本行行长和上级行审计部分的双重领导,审计部分负责人由本级任免。这样的体制造成审计独立性不强。被审计对象作为领导干部,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所以,审计前就会将审计结果定下音调。审计中一旦查出了题目,上下左右的说情者或明说或暗示,或硬缠或软磨,或直接讲情或间接施压。凡此种种,对发现的题目难以充分表露、客观评价。

二、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审计主体是指实施审计检查、作出审计结论和评价的行为主体,具体包括实施审计的部分和职员。离任审计风险来自审计职员的综合素质和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题目。

1、审计职员素质题目。(1)目前,尽大多数审计职员仅熟知一两项人民银行业务,而离任审计涉及人民银行所有的重要业务部分,知识结构的不公道制约了审计职员对被审计客体评价的全面和正确。(2)审计职员缺乏离任审计经验,影响了审计职员的业务能力。工作中难免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对题目不够敏感或把握不准,审计结论和评价会出现偏差等。(3)个别审计职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不高。有些审计职员畏惧权贵,明哲保身,大事化小;有些审计职员工作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有些审计职员盛气凌人,自以为是,不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2、审计业务过程存在的。审计业务上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在审计计划阶段,假如审计重点抓不准,会降低审计质量,增加审计风险。在审计实施阶段,假如选择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又未能及时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弥补,将难以取得充分和适当的审计证据,导致审计风险。在审计终结阶段,假如审计职员对审计证据不当,可能对题目定性不准,出现审计风险。审计主体的业务行为是导致审计风险的直接原因。

3、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1)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对象不配合,提供的资料和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审计职员很难全面了解情况和发现题目。(2)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在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比较大,审计职员必须实施额外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三、离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注重离任审计和全面审计相结合。要加强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审计,对任职期限较长的领导干部应多开展在任期间的全面审计,这样,既有利于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治理中存在的题目,也可降低离任审计时由于审计期间时间跨度过长形成的审计风险。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