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效益审计

时间:2020-09-23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本文以公共品,核心效用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为基点,结合林业重点工程的特点,对工程资金开展的效益审计的途径、审计、审计原则以及审计做了初步探索。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自1998年起全面启动以来,对于缓解生态危机、保护森林资源、加速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到2004年已累计完成投资1263.63亿元,其中完成国家投资1088.85亿元,国家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86.17%,预计在21世纪前10年工程总投资将达近千亿元。固然林业重点工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如:工程资金政策设计缺陷;工程实际投进与规划任务不一致;计划下达和资金拨付相对滞后;未经批准擅自调整更改投资计划,违规截留、滞留、抵扣工程资金、挤占挪用串用工程资金等题目。如何确保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金投进产出的效益性和效果性,以及工程的后续动力性,已成为务林人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题目。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进步财政资金的治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效益审计以揭露治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进步财政资金治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因此,对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进行效益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林业重点工程资金效益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公***品理论
固然公共品的概念已经在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仍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义。被广泛接受的萨缪尔森的定义界定了公共品的两大特性:消费的非排他性以及消费的非竞争性。人们对林业消费的一部分是直接消费森林树木,更大的部分是对森林提供的生态效益和效益的消费,如调节天气、修养水源、改良土壤、美化环境、医疗保健等公平的享用。一部分人的消费不会降低其他人的消费质量,这即是非竞争性。一般来说,林业整体的效益一旦被提供,除非能够花费无穷本钱,否则就不可能排除其他人的消费,即非排他性。基于公共品的特点,在实际消费时很轻易产生“免费搭车”的题目,于是公***品的提供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政府头上。西方国家在提供公***品时,首要原则是效益,即使全面评价公共项目的绩效有时也是困难的。我国经济长期以来是高投进、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大再生产型经济,与我国财政上多年来重视收进分配、忽视终极效益的政策是有关系的。基于上述情况,我国的林业投进呈现出如下特点:资金总量保持增长态势、林业建设资金仍以国家资金为主。2003年国家资金占全年林业系统各类建设资金的73.58%;林业重点工程投资占我国林业建设资金使用的68.02%。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绩效及审计题目,以进步资金的使用效率及其产生的效益。
(二)公共品的核心效用
效用是一个人从商品的消费或活动的举办中获得的满足程度。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效用,即使是同一物品,也有核心效用和从属效用之分。公共品的核心效用即是它的最优效用,公共物品核心效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数消费者对该效用的评价高于获得这种物品的本钱,即该效用的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本钱。由于免费搭车者的存在,导致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为典型的帕累托无效,表现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或缺乏。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填补供给的空缺或者不足,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政府不得不利用公共财政资金来提供公共物品,因此,社会需求决定了社会决策,政策决策者根据最优的效用来安排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
(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效益审计起源于这样一种责任关系,即政府作为受托方对公共资源进行治理和经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公众负有不断进步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的责任。政府以非盈利为目标,它的业绩及受托责任就不仅仅是以经济效益为标志,而应以社会的、的和经济的综合效益为标志,即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同时,由于公共财政资源主要来源于各种税收,那么政府首先必须保证各项政务活动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