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一、蓝田的背景“蓝田”的全称为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709,其前身为沈阳市三家。蓝田的经营范围主要有农副水产品和医药制品两大类,其产品主要销往洪湖、武汉、荆沙、宜昌、岳阳等地区,产品市场覆盖华东、中南、华北、东北和西北五大区域。1992年10月,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经沈阳市体制改革委员会以沈体改发[1992]65号文批准,由沈阳行政学院下属的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和沈阳市新北副食品商场全部资产发起设立定向召募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沈阳市财政局国有资产治理处的确认结果,将原三家发起人净资产有资产1828万元折成1828万股国家股,委托沈阳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经营;将净资产中属企业法人的资产3525.6万元折成法人股3525.6万股,由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持有;同时向原企业内部职工以1:1.25溢价定向发行1342.4万股。股票发行严格限制在内部职工范围之内,并在沈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登记托管,其转让办法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截至1992年12月5日,蓝田实收资本金额7032万元,其中6696万元作为公司股本记进“股本”账户,内部职工股超过面值溢价部分共336万元记进“资本公积金”账户;1992年12月5日,沈阳师事务所对蓝田的实收股本出具了验资报告。1992年12月10日,蓝田经沈阳市工商行政治理局核准注册登记,注册资金6696万元。经农业部“农财函[1995]113号”文批复同意,蓝田国家股股权1828万股由沈阳市国有资产治理局划拨给农业部持有,经农业部“农财函[1995]117号”文批准,蓝田新增发行公众股(A股)3000万股。1996年6月18日,蓝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2001年10月26日,中心财大教授刘姝威在《内参》发表600字短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治理职员被拘传接受调查;同年3月,公司被实行特别处理,股票变更为“ST生态”;同年5月13日,生态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2003年1月8日,ST生态复牌上市。二、蓝田的(一)上市前的扼要回顾1992年蓝田成立之初,其主业为制药业与酒店业。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董事会经过反复,决定选择农业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开拓新的生产力增长点。1993年初,蓝田在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设立了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定向召募资金,采取转动发展的模式,在当地建成了水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建立了产品销售。经过4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为主,兼营制药、酒店、贸易、零售、房地产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格式。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的规模日益壮大,效益呈跳跃式增长。据蓝田招股说明书中先容,1993-1995年,蓝田的主营业务收进分别为133725.7万元、84039.7万元和308284.1万元,税后利润分别为14101.4万元、23686.5万元和27437.2万元,显示出喜人的经营业绩。(二)上市后的造假事实1996年5月,蓝田增发新股3000万股,每股发行价8.38元,扣除发行用度后,共召募股金24155万元,其资金投向包括:投资2000万元兴建“菜篮子工程”基地项目;投资4700万元开发生产冷冻干燥食品项目;投资4800万元兴建中华鳖养殖基地;投资4986万元兴建畜禽繁养基地等等。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回还20亿元贷款。包括:(1)蓝田已无力还债。2000年蓝田的活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活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活动负债;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活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活动负债;净营运资金-1.3亿元,这说明蓝田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活动负债;(2)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进有造假嫌疑;(3)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2000年蓝田股份的活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约是同业均匀值的1/3;而存货占活动资产百分比约高于同业均匀值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均匀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均匀值1倍;在产品尽对值高于同业均匀值3倍;存货占活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均匀值1倍。而截止到2002年8月,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民生、、中信、浦发等各大专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据统计,蓝田仅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贸易银行的贷款就高达约2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工商银行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农业银行9亿多元人民币。蓝田存在造假嫌疑的消息一经公然,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各个专业银行纷纷停止了对其贷款支持,蓝田由此深陷泥潭。如表所示:蓝田1999~2001年连续三年业绩“变脸”为亏损,蓝田造假奇闻主要有:1、“金鸭子”的童话。蓝田所产的鸭子品种为“青壳一号”,只吃小鱼和草根,一只鸭子一年产蛋高达300多只(比普通鸭子高出1倍以上),而且价格奇高(有报道称每只鸭蛋的均匀纯利为0.4元),蓝田“一只鸭子一年的利润即是生产两台彩电”,相当于“金鸭子”。2、“野莲汁、野藕汁”的传说。在造假案曝光之前,蓝田公司声称,野莲汁和野藕汁(只见广告不见产品)一年中实现的主营业务收进高达2个亿,而当调查职员亲临蓝田生产野莲汁野藕汁的基地时,却只见车间铁门紧锁,透过窗户可以隐约看见,偌大的厂房空无一人,从设备上蒙的灰尘看,应该有好些日子没开工了,由此可以断定,所谓“野莲汁和野藕汁”的传说,纯属谣言。3、“无氧鱼”的故事。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但是,据瞿家湾镇一位村民先容:“蓝田根本赚不了这么多钱!每口塘是17亩水面,养鱼能产出7、8万元,即使加上养鸭的收进,每亩水面的产出也很难突破1万元。每亩2、3万元的收进根本是天方夜谭。”每亩3万元,意味着蓝田一亩水面至少要产三、四千公斤鱼,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不说别的,光是氧气供给就是大,恐怕只有在实验室才能做得到,而蓝田股份的鱼苗,堪称世界“无氧鱼”系列。(三)最后的拯救工作ST生态(蓝田)造假丑闻曝光后,公司对有题目的财务报告进行了调整。ST生态调整后的财务报告显示:ST生态的总资产10.26亿元,总负债11.205亿元。因此,生态为了确保达到复牌上市的要求,其重组的目标是ST生态总资产应达到13亿元,总负债8.4亿元,净资产4.6亿元,需要剥离的不良资产达到4.5亿元,需注进的资产总额6.8亿元,需减免的债务总额3.27亿元。另外,决定ST生态盈亏的关键是16亿多的银行债务,涉及到农行、工行、民生等好几家银行。而在这次ST生态恢复上市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司的债权人-民生银行。2002年,北京裕佳置业公司出资6000多万元收购了蓝田大酒店,使ST生态产生溢价2704万元。2002年,公司全年实现盈利1248.74万元(税后),每股收益0.028元(摊薄),由此保存了ST生态在证券市场的生存权。ST生态在有关部分的监视下,主动调整了1999-2001年的财务报告数据。2003年1月8日,获上海证交所的许可,ST生态复牌上市。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