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数据式审计模式在带来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和内容、审计技术和方法改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审计风险。数据式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通过对数据式审计风险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探求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对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数据式审计;审计风险;数据
随着信息和网络通讯技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经营模式将越来越多的被信息化的网络贸易所取代,计算机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的各业务环节中往,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也日益深进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治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数据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分的机构设置、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目和质量等方面都已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转变视角构建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未来——数据式审计模式。
一、数据式审计模式的涵义
数据式审计的运用一定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如同在纸质环境下一样,系统内部控制的公道性、健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因此,为了控制数据风险,保障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职员应该首先调查、测试和评价系统内部控制。数据式审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电子数据的直接利用,这里所说直接利用是指,审计职员无须先将其转换成电子帐套,然后再实施审计程序,但不是不对系统内部控制进行必要的测评。在数据式审计模式下,审计职员可以摆脱传统的电子帐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进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非财务信息、自行组合的新财务信息、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组合的混合型信息。基于数据式审计的上述特点,我们也可以将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简单表述为:系统内部控制测评数据审计。
二、数据式审计风险
传统的审计环境下,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再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