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审查考核,来正确判定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须的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规。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和国家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治理和监视,防止和治理贪污***,促进廉政建设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其他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起步较晚、政策性强、要求高、难度大,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门,加之审计环境复杂等原因,使得经济责任工作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通常是指实施审计后因做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意见,从而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职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一个无法回避的题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指审计职员在实施审计后表达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表达与事实***或经济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和结论,造成被审计人和有关方面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审计结论的不实和对被审计职员责任评价不恰当,可能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审计风险:
(一)导致党和政府用人不当。按照前面提到的党和国家的有关制度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领导干部任免处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假如审计结论失真,对被审计责任人的责任评价不当,假如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干部任免和使用,就会造成党和政府用人失误,不仅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而且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伤害干部的积极性,姑息偷懒渎职,纵容违法犯罪。假如审计报告失实,对责任人评价不当,使得勤奋廉洁、切实履行责任的干部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奖励,而偷懒、渎职之人却可以蒙混过关,甚至可以得到奖赏,结果会挫伤好干部的积极性,而助长了偷懒、渎职的风气。假如审计中忽略了大案线索,致使责任人任期内的严重违法违纪题目没有被发现,违法犯罪分子得以逃脱甚至得到重用,会客观上造成纵容违法犯罪的结果。
(三)影响审计机关的威信和形象。客观、公正是审计执法最基本的准则,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假如审计机关出具了不实的审计报告,必将直接影响审计机关的威信和形象,使审计机关不但会失往群众的信任,而且会失往党和政府的信赖与支持,从长远看会直接影响审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努力防范和降低风险,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视和顾问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为了有效控制与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主客两方面进手,净化审计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审计风险:主观上要强化审计过程治理,最大限度避免审计风险。
(一)治理审计环境,预防审计风险
1、治理法律环境,使审计有法可依。法律环境是审计环境的基础,要净化审计环境必须治理法律环境,必须修改、补充、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理顺各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克服审计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题目。要不断制定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审计职员执法的权限,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减少审计工作和审计判定的随意性。另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职员应提供完整、真实资料,协助审计职员审查的义务,明确阻碍审计、违规造假的法律责任。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只要创造出良好的法律环境,审计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2、理顺审计治理体制,强化审计独立性。独立性是客观公正地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条件,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形式上的独立性要求审计职员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职员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若有利害关系时,要实行回避制度。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职员在执行审查、进行判定与评价时保持独立性,做到审查与判定不受他人干扰。为了强化审计独立性,必须逐步理顺我国的审计治理体制,克服现有体制存在的题目,要在法规上限制党政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预和阻挠。同时,要不断进步审计职员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努力做到实质上的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