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切实进步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时间:2020-10-01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审计风险的防范事关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事业的发展,要由科学的审计理念来指导,而科学的审计理念的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灵魂和指南。当前,切实进步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关于审计风险,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职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
本人以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组织或审计职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或由于审计职员作出错误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从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由此,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财务、财政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职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的结合。
如何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如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底线,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都要切实增强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充分熟悉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充分熟悉这些风险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牢牢捉住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审计风险。
一要坚持依法审计。
首先,法律程序具有独立的法律价值。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实施的行政处罚行为没有法律效力,不受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审计机关是行政机关,审计监视行为是行政行为,只有依法履行法定的审计程序,才能确保审计监视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否则,审计监视行为就不正当,就要在行政诉讼中败诉,就要带来审计风险。因此,审计监视工作必须遵遵法律规定的程序,这是确保审计监视正当、有效的基本要求,任何审计机关和审计职员都不能在程序方面出题目。其次,审计所反映的题目,必须事实清楚:在此基础上,审计的定性,要正确引用适时的法律法规以把握其时效性;同时,要根据题目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状况、题目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予以恰当处理。确保审计程序正当,审计事实清楚。审计定性正确审计处理恰当。
二要加强质量控制。
对审计工作来讲,加强对审计过程的有效控制是进步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只有强化审计过程的控制力度,根据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调节和控制措施,才能尽可能地保证存在的题目能够查得出来,查出的题目报得上往。此外,要加大对审计全过程的控制力度和频度,全面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从而控制审计进度和质量,进步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三建立“跟踪机制”。
审计监视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查错纠弊,促进规范,加强治理”,核心就是加强审计整改,使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题目得到有效纠正,这是审计机关落实审计法,履行审计监视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题中应有之意。要建立“跟踪机制”,充分熟悉审计纠正和整改的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大审计纠正和整改力度,全面实现审计监视目的,是实现审计工作有所突破的重要方面和重大举措。四要规范审计操纵。
审计证据是审计认定事实的基础和条件,是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的事实根据,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取证要符合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正当性。审计证据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审计职员的主观臆断和想象:审计证据必须是与事实相关联,不能与所需证实的事项相割裂,无关的审计证据起不到支持审计结论的作用;审计证据必须完整、到位,形成封闭的证据链条,能够全面反映审计事项的全貌,不能由于有被审计单位对题目的认可,而不做深进的检查取证;审计证据的取得还要符正当定程序和要求,违法取得的审计证据没有法律效力。要进一步加大对违纪违规题目的查处力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案件线索,确保题目查深查透,要切实规范审计操纵,慎重对待审计结论和处理,使审计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