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内容摘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多年来会计界讨论的热点,但很少有人去探讨因会计差错而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这种失真尽管是合法的,但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在认真分析会计差错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对这种合法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监管的方法,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会计信息合法失真信息监管
会计差错及产生的原因
所谓会计差错,即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它不是由企业主观因素造成,而是因国家制定的宏观会计政策中的某些缺陷或有意给企业会计管理活动留下一定的空间范围和选择余地所引起的失真,这种失真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政策的原则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国家在制订与会计有关政策时只能做出原则性的规定。根据这一原则规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还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层层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行业性管理办法或企业会计政策,这样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差异,以致形成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差错。
会计政策的局限性。从目前已有的会计政策来看,不少会计政策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有的会计政策适用范围过窄,不能涵盖所有行业和部门,因此,当一些新领域、新行业出现的时候,总是很难找到一个恰当详细的会计政策作为依据;有的会计政策规定信息范围过小,很难反映所有经济业务信息。由于会计政策的诸多局限性,必然导致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不完整而造成会计差错。
会计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会计估计差错。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政策本身的不确定性。二是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由于经济业务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经常需要会计估计。例如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估计、坏账损失的估计、无形资产受益年限的估计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也会随之加大,这也是会计差错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会计政策的滞后性。会计政策是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特定环境条件制订的,是对以往会计实践的总结,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但情况在不断变化,实践在不断发展,原有的会计政策不可能涵盖新的情况,导致会计政策的滞后性,以致一些新领域、新行业的同类会计事项或交易会出现多种会计处理方法,这就为会计差错提供了可能。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对同一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企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这些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会计计价方法、不同的会计计提标准、不同的会计计量比例,在不同企业实施以后,形成的会计信息也必然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合法会计信息的失真,形成另类的会计差错。
会计差错的监管思考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虽然不同于非法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舞弊,但它却与会计舞弊一样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监管。
要继续加大力度贯彻新《会计法》。使全体财会人员和每一个员工尤其是单位负责人都熟悉了解《会计法》,领会掌握《会计法》,自觉运用《会计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而使新《会计法》既对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起到更好的统驭作用,又使其在规范会计行为、根治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真正起到一把双刃剑的作用。
共2页:1[2]下一页论文出处(作者):
刍议会计计量模式变革
资产证券化中的若干会计问题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