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所得税会计诞生于西方的会计学领域,并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而我国所得税会计则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一所得税》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标志性变化,也是所得税会计的一次重大改革。该准则废止了应付税款法等我国现行会计实务所采用的方法,要求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趋同,对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将产生重大影响。财政部在1994年颁布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所得税会计开始逐渐采纳国际惯例。暂行规定明确了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费用,应在计算企业净利润前予以扣除。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前者体现了税法原则,也就是财务会计核算遵从税法的规定,其确认所得税费用与企业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当期所得税金额一致。后者则体现两者分离的原则,财务会计遵循财务会计理论,强调按配比原则进行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税法规定与财务会计规定的差异通过确认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的方式予以体现。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选择上,企业可以选用递延法和债务法。而债务法又包括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两种,暂行规定中的债务法实际上是指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估计转回年度的所得税税率为依据,计算递延税款的一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它确认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其目的在于使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税款账户余额更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的收益应根据“资产,负债观”来定义。因而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也是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出发来加以倒推计算的。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是业主权益理论和资产/负债观。业主权益理论和资产/负债观是根据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原因分析暂时性差异的内容以及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并将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列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把注意力从损益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在损益表债务法下,有一些差异的未来纳税影响未予确认,即资产负债表上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够全面、准确。可以这样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损益表债务法的基础上能够使财务会计信息更加完备,在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增加了有关所得税的预测性信息,希望借此减少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引进了基于资产、负债的暂时性差异概念,它涵盖了时间性差异的全部内容。显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能够更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所以,新会计准则明确提出所得税会计核算必须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的基本要求(一)确认时点一般是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和所得税费用。特殊交易在确认资产、负债时。(二)基本核算程序1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2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3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4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廷所得税负债: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在不发生在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纳税影响的表现下,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与本期应交所得税之间存在如下计算公式: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授益表债务法的主要区别(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作为债务法下的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在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时注重时间性差异,而后者则注重暂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强调差异的形式以及差异的转回,是应税利润与会计利润间的差额,它在一个期间内形成,可在以后一个或几个期间内转回。暂时性差异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它更强调差异的内容和原因。共2页:1[2]下一页论文出处(作者):
新固定资产准则的优点、处理差异与改进建议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