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公共资源审计理论分析

时间:2020-11-03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论文关键词:和谐资源公共资源
论文摘要:
为实现“自然——社会——人”这一全生态系统和谐社会,促进政府改进公共资源的能力,需要加强公共资源审计监督。本文从公共资源及公共资源审计的定义出发,论述了公共资源审计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共资源审计存在的问题,指出应改进我国公共资源体系和实现公共资源创新。

一、公共资源审计: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再次强调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概括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自然—社会一人”这个全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的社会。
(二)和谐社会观下的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是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自然资源。是指对一定范围的公众开放、许多人共同使用将潜在的使用者排除在外是十分困难的或高昂的稀缺资源,如公共牧地、林地、渔场、地下水、湖泊、海洋、矿产、空气等都属于自然资源,都属于公共资源的范畴。公共资源作为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基本假设,也是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公共物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个成员获益的物品。”自从萨缪尔森对纯公共物品进行定义后,许多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按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公共物品的产出水平,增加一个消费者来消费该物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某个人消费某种公共物品,不能同时排除其他人也消费这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同时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就是私人物品,或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就是纯公共物品。如果不能同时满足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性的物品统称为准公共物品。一般来讲,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是否具有竞争性,将物品划分为以下四类: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纯私人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拥挤型的准公共物品;同时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俱乐部型的准公共物品。
公共资源属于拥挤型的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竞争性、稀缺性的特征。正因为公共资源消费的非排他性、消费的竞争性、稀薄的或根本不存在交易使得其使用者存在规避责任、“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使得公共资源过度利用、衰竭,甚至面临走向毁灭的“公地悲剧”境况。目前我国公共资源过度使用开发,导致水资源污染、沙尘暴、荒漠化、水土流失、渔业资源枯竭等现象非常严重。据报道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且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开垦引起的。最多的人共用的东西得到的照料最少,每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几乎不考虑公共利益。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自由市场失灵,为此,要求政府代表公共利益进行对公共资源进行管制。威廉奥富尔斯认为:因为公用地的灾难和问题,不可能借助合作途径解决,具有主要强制力的政府的原则是不可阻挡的。斯蒂格利茨指出,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上具有征税权、禁止权、处罚权、低交易成本四大优势。但市场失灵只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使政府干预有效避免政府失灵,政府掌握充分信息是最佳选择,审计就是为政府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一种手段。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