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微观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分析(1)

时间:2020-11-04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会计政策选择有微观和宏观之分,本文主要针对微观会计政策选择层次,分析管理者、股东、政府、债权人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在各自不同的动因下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好或影响。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微观会计政策选择动因行为

一、管理者微观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分析

(一)报酬动因下的行为偏好

管理者向企业贡献技能等人力资本,相应地,从企业获得一定的报酬。由于管理者所提供的管理技能和服务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往往将管理者的报酬与企业的业绩联系起来。而企业的业绩一般采用会计信息来反映,而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管理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报酬,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在未进行真实交易的情况下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可将该动因称为报酬动因。在报酬动因下,管理者将偏好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实证会计理论假设之一的分红计划假设是与报酬动因相联系的,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管理者在报酬动因下,可能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于盈利的提高或者降低的趋向,则取决于实际盈利是低于分红计划的下限、介于下限与上限之间,还是高于上限。低于分红计划下限,管理者倾向选择减少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管理者倾向于选择能增加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但是增加后的盈余不会超过上限水平;高于分红计划上限时,管理者倾向于选择能减少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

(二)安全动因下的行为偏好

管理者除了关注自己的报酬外,还会关注自己职位的安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是管理者考虑的问题。一方面,当竞争处于不同态势时,其选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别。如在管理者变动时,新任的管理者与面临被解雇的管理者在会计政策选择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另一方面,管理者也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影响竞争。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美化自己的业绩,进而在竞争中获胜。由此可见,管理者有可能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保证自己的职位安全,并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可将该动因称为安全动因。管理者在安全动因下如何选择会计政策,早期赫普霍恩(1953)和戈登(1964)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目标并不是所报告利润的极大化,而是使各期收益均衡化。此后,Fudenberg,Tirole(1995)以及MarkL.De-fond,ChulW.Park.,(1997)对该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管理者在安全动因下,会根据当期业绩与未来业绩的具体情况,选择增大当期业绩的会计政策或选择减少当期业绩的会计政策,以此来平滑收益。即如果当期盈余相对较低,而所期望的未来盈余相对较高时,管理者将可能做出增加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选择,如选择直线折旧法而不选择加速折旧法。如果当期盈余相对较高,但预期的未来盈余相对较低时,管理者将可能做出减少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选择,如选择加速折旧法而不选择直线折旧法,当竞争处于不同态势时,管理者选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别。

(三)MBO动因与职务动因下的行为偏好

除了上述的报酬动因与安全动因外,我国企业股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决定了管理者还有其他行为动因。我国管理者的个人效用函数中货币报酬只是一部分,而社会地位、控制权的满足感却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在国有企业,管理者大部分是由政府委派的政府官员。民营企业这些年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家也开始要求在政治上享有权利。由于上市公司经理阶层的产生仍是行政性,并且从民间自然形成的经理阶层在产生之后也被“官化”,形成了管理者过度追求自身政治前途的现象。管理层收购(MBO)是管理者利用负债融资,或是通过股权交换等经济手段,用少量的资金收购企业产权成为企业所有者的过程。我国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问题,使得管理者获得的报酬与付出不成比例,在这种心理失衡的情况下,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通过MBO使自己变为股东,进而最大化个人利益。可将这种动因称为MBO动因。管理者出于MBO动因,在实行MBO前期会倾向于选择能增加收益,提高企业净资产的会计政策;而在实行MBO当期,会倾向于选择能减少收益,降低企业净资产的会计政策从而降低股价,管理者就可以低成本购入股票,使自己由管理者转为股东。

二、股东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一)资本安全动因影响

企业是由各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由于许多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或投入难以计量,因此,按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或投入的比例,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经济利益的方式就无法实施。当有N类利益相关者时,一种可行的分配方法是先独立确定前N-1类利益相关者应分享的经济利益,第N类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由利益相关者的总体经济利益,扣除前N-I类利益相关者分享的经济利益后的余额确定(王竹泉,2003)。传统企业正是采用这一分配模式,管理者、债权人、员工、政府分配的经济利益都在股东之前。管理者与员工的工资、福利计入了相应的成本费用,债权人的利息或者资本化或者费用化,三者的经济利益都在生成利润总额前被扣除。而政府获得的税收根据生成的利润总额计算,在净利润形成前被扣除,剩余的经济利益才是归股东所有的。可以看出,剩余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在分配了其他利益相关者之后已经没有经济利益,也可能剩余很大的经济利益,甚至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其他利益相关者侵蚀了股东的资本。如物价上涨时如果仍然选择历史成本,会使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市场价值,以这个被低估了的资产价值为基础来分配、归集费用,会使摊销的费用低于生产经营的实际耗费,从而导致以较低的历史成本与较高的现行收入相配比造成收益不实。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收益分配,政府将获得更多的税收,如果管理者的报酬与收益挂钩,则管理者会获得更多的奖金,这实际上是其他利益相关者侵蚀了股东的利益。股东投入资本的目的是为了保值增值,首要目标是确保资本的安全。由于股东是经济利益的最后分享者,会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承受更大的风险。而且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契约以及契约的执行情况会对股东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因此股东极为关注反映这些契约以及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二)股利动因的影响

股东拥有股票可以取得资本利得和现金股利。根据Baker、Farrely和Edelman(1983)的调查,股东对资本利得和现金股利的偏好程度是不同的,73%的股东偏好现金股利,75%的股东相信现金股利和资本利得存在风险差异。说明股东对现金股利偏好。管理者意识到如果不能满足股东对现金StN的偏好,一方面股东可能抛售企业的股票,从而导致股价下跌,影响企业的筹资决策;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业绩不好没有股利可分,股东可能通过董事会撤换管理者,使得管理者的职位得不到保障。因此大多数管理者便投其所好,会选择分配现金股利。因为管理者知道,当企业满足股东偏好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东就愿意为那些支付现金股利的企业股票支付较高的价格。因此,股东和管理者之间达成一种隐性股利契约。隐性股利契约告诉人们,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目标股利,会计报告的盈利究竟有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目标股利的需要。我们认为,隐性股利契约的存在会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指管理者可能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改变报告盈利。当盈利不足以支付目标股利时,管理者会选择那些能提高企业盈利的会计政策,将盈利上调以满足隐含的股利支付契约条款的要求;当盈利高于支付的目标股利时,管理者可能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减少企业盈利的会计政策,调低当期收益。

(三)资本利得动因的影响

所谓资本利得是指产权所有人采用出售、转让资本资产等方式所获取的所得,如转让重大股权所获取的所得、转让证券所获取的所得等都属于资本利得。股东在进行产权交易时,总是希望获得更大的收益。由于资本交易或产权流动的对象是企业的净资产及其潜在获利能力,因此股东在进行资本交易或产权流动时,从出卖产权或让渡资本所有权的一方看,总是希望评估较高的净资产和较高的获利能力,而购买产权或获得资本所有权的一方则是希望评估较低的净资产和较低的获利能力。因此,在进行产权交易时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好是不同的。出卖产权或让渡资本所有权的一方会偏好于那些能够提高净资产和收益的会计政策,而购买产权或获得资本所有权的一方会偏好于那些能够降低净资产和收益的会计政策。在股票市场上,股东希望买进股票价格越低越好,而卖出价格越高越好,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资本利得。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股东对待会计信息的态度并非总是对其监督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在许多情况下股东有可能操纵会计信息,进而操纵股票的市场价格,以便在股票交易中谋取私利。管理者是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执行主体,股东要操纵会计信息必须得到管理者的配合。

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