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表现出显著特点,一是社会的广泛开放性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在这样的社会中,各种“游戏规则”是由经济上占强势的发达国家制定的,它是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习俗和惯例的提升,具有西方文化特殊的深厚背景,同时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一些普遍要求。二是知识创新、科学技术革命和数字信息技术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专题研究报告提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导致产业的高附加值,从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知识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概括,还包括信息、数据、图象、态度、价值观及其它一些象征符号,知识已成为财富的源泉。
这两大特点对会计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高等教育迅速扩充。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生存的必需品,这使得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全民教育,是被“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计划”之中的。因此,如何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满足学生数量激增的需求,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会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个挑战。
其次,高等教育内容日趋多样化。在世界范围内,在高等教育系统扩充的同时,其内部也经历了一个多样化过程。因为经济发展与日趋精细的劳动力分工密切相关,而高等院校在传递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作用越重要,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就越广泛,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专业的宽博化成为必然。同样地,会计教育也必须满足这一要求。
再次,知识革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形式的多样化是与知识创新的速度同步的。而我国在知识的创新、吸收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要跟上全球知识体系的迅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方面的差距,高等教育(包括高等会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最后,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观念的冲突。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利益最大化,遵循“低成本高效益”、“少投入多产出”的法则,即所谓的经济理性。但市场经济也同时显现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使人们偏好于追逐经济利益,并往往因此而放弃应有的道德约束。因此,如何使学生既受到“财富”教育的经济理性的塑造,又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才,也给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挑战,会计教育应从三个层次进行创新:即知识与技能、智慧与方法以及人格与道德的教育。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智慧与方法是创造的源泉,人格与道德的真谛则在于,只有当人的知识与技能、智慧与创造力等智能因素与人的德性相统一的时候,才会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从而达到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福利增进的统一。
一、重构会计“财富”教育体系
二十一世纪,会计将由“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演化,这是与知识经济、数字信息技术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为此,会计人才培养应符合如下标准:合理的知识结构、清晰的专业思维、成熟的职业观念、坚强的个人心志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制定会计法规的起点、程序和条款,精通我国现行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框架及其内容;能够结合管理模式变化对新技术环境中的会计控制与管理不断创新;擅长应用财务软件进行系统管理、维护和开发。满足这些标准的会计人才才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这也正是会计教育产生与引领会计创新的直接表现。
会计“财富”教育所造就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首先应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技能,因此,要强调学生“四基”的培养训练,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其中,特别要说明的是:基本能力,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的四种支柱性的基本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基本观念态度,则指理想与道德观念、纪律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参与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等等。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应选取学科中更基本、更核心的内容,使每项课程之间能够体现上述“四基”的要求,并形成课程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相关学科的共性和一致性、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类似性和逻辑的同型性,使高校会计教育为会计人员终身学习和发展夯下坚实的基础。
会计教育方法也需要有所创新,以顺应知识革命的要求,可以应用“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理念。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以此为指导思想组织实施教育。STS教育以问题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不仅强调了知识的综合,而且突出了课程体系与现实世界的信息交流,这种教育理念完全可以在会计教学中加以应用,使知识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分析、解决得以传授,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与分析,达到对背景状况的综合、对知识内容的综合以及认识问题的多元性(含应用的综合性与方法的综合性)的综合。
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会计教育,课程不再是跑道(内容或材料),而是跑的过程本身(发展、对话、探究、转变的过程),从而打破了课程模式的线性发展,即课程不再是线性的、序列性的、封闭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从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看,这种系统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开放的、不可预测的系统和网络。这种模式中的关系要素的预测与控制变得较少“有序”而更为“模糊”,在这样的课程结构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创造出比现有的封闭性课程结构更为复杂的学科秩序与结构。会计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如下几项要求:
第一,会计“财富”教育要反映和接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整体把握时代变革、知识革命对会计学科体系的深刻影响,顺应会计学科的边缘化趋势,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增设相关课程或在各专业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反馈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会计环境和会计自身行为的影响。课程主要有:全球经济环境,信息系统导论和行为科学等。
第二,对原有的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经济学、财政金融学、税收政策与规划、贸易实务、会计学各专业课、管理学、数量分析方法、金融工程、专题研究与讨论(主要包括会计前沿问题、政策专题和热门问题)进行重组,并增设人力资源学,会计信息系统(包括:网络化集成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会计制度创新、会计模式选择、会计流程重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以及安全保障),商业传播学(讲述图文和口头的商业传播技术,包括图文报告、商业信函、法律协议和文件及演讲等)和企业政策等。通过会计课程的重组,实现“四基”训练的要求,使学生具备清晰的专业思维和成熟的职业观念;使学生熟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制定会计法规的起点、程序和条款,精通我国现行会计法规、准则与制度的框架和内容;使学生能够结合管理模式变化对新技术环境中的会计控制与管理不断创新;使学生能够适应、反馈并解决信息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第三,设置会计学新专业,专门讲授管理信息系统(MIS)、物料管理系统(MRP)、企业资源配置系统(ERP)、决策信息系统(DIS)的开发;讲授电子商务条件下网络技术的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应用和新型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讲解各种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应用,教授各种编程语言,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型财务软件进行解析、测试和应用,使学生擅长应用财务软件进行系统管理、维护和开发,以培养既懂管理系统和财务会计知识,又具备系统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