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关键能力已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就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培养的关键能力类型、相应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关键能力;经济管理;高职院校;宽基础、活模块;项目驱动式教学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梅腾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关键能力是那些普通的、可迁移的,与一定职业或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应对职业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关键能力。
培养关键能力已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就业市场逐渐完善的过程中,铁饭碗、终身制逐渐消亡,除公务员、事业单位专业人员等稳定性较高的职业外,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以企业为主,其工作稳定性较差,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转岗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保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各产业经济部门内部或部门间的职业迁移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职业演变以及创业发展等必备的能力。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所需的职业关键能力类型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各类工业、商贸流通以及服务业企业,在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企业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看重毕业生所体现的职业关键能力,主要表现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等。应重点培养的职业关键能力可以归纳如下,(1)独立工作类:预测决断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危机化解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2)健康心智类:群体合作能力、善于思考能力、把握机遇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细致观察能力、胜任某种岗位的意志品质、明确人生定位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学习能力;(3)创新就业类:创新思维能力、就业能力、自我推销能力;(4)沟通交流类:说服他人能力、倾听他人能力;
二、明确突出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工学结合”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全部教学活动设计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也为教学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在以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着重于具体经济管理类(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技能培养,培养目标落实在“工具性”操作技能上,而关系到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迁移能力的抛弃培养往往停留在素质结构图和文字表述上。实际上,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所要培养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的综合体,学生的能力结构表现为“一主两翼”,即综合能力是主体,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为两翼,两者不可偏颇。
工学结合的课程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个体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技术与本领,还包括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交往、个人生活情境中科学的思维以及对个人、职业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态度与能力。这一课程目标定位使教学不在停留于一种孤立的技术训练,而是强调学生在具体、完整、综合的工作过程中学习与思考,感受职业成长,在形成专业能力的同时,发展关键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在课程观上应摒弃单一的“科学本位”课程观,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既强调岗位技术能力的要求,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指导作用及知识对个人素质形成的影响,又将丰富的生活问题、社会经验融于课程内容,强调学习的主体性、经验性以及对职业道德与态度的关注。为此,在明确突出发展关键能力的课程目标上应处理好四方面关系:高素质与高技能关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与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培养的关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三、构建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模式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借鉴国外MES、双元制、CBE等职教课程模式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提出的一个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突出职业技能要求的职教课程新模式。其做法是: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其中的通用知识和技能设计为宽基础课程,包括通识学历课、通用专业课和通用技能课三部分;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具体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为活模块课程,设立若干和实际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方向,其教学内容以职业资格为导向,按照“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模块教学内容始终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把考取相关职业岗位的上岗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如营销师、电子商务师、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作为最终考核标准,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某一具体方向深入学习。该课程模式的特点是打破学科本位的束缚,强调对学生行业知识面和关键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不仅考虑学生当前就业需要,还注重兼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同时课程设置灵活,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及需要来选择,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因材施教。
在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要体现出:“一条主线”、“双证融通”、“三方融合”。“一条主线”是指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双证融通”是指将国家各类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目标,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形成“直通车”,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学习任务后,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考试后,即可获得“双证”——高等教育学历证和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方融合”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在关键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四、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模拟项目)、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全部教学过程以现代企业的经营行为为目标,强调项目的现场性、知识的综合性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它是基于工学结合基础之上,其内涵为:强调培养在工作情境中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强调在课程设计中选取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工作任务,并组织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完成工作任务;强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完成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问题处理、团队协作、自主学习以及创新等方面的关键能力的发展。
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项目设置,这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本专业教学目标指导下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统筹设置、项目间的联系和层次递进等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由教师或与学生共同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明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2)围绕项目学习相关知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点,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3)制订完成项目的方案计划,由学生按一定原则组成数个项目小组,每组独立制订完成项目任务的方案计划并进行集体讨论,再通过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对方案计划进行不断修改完善直至最终教师审核认可。(4)实施方案计划,每个项目小组确定各自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之后,按照审核后的方案实施程序和步骤进行工作,教师根据各小组的项目运行情况进行指导。(5)项目实施成果评估,各小组学生首先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自我评估,并将个人或小组的成果进行公开展示,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归纳总结学习成果。
(二)小组学习法(头脑风暴法)
按照异质分组原则,将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较均匀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同时以自愿原则确定每位学生在小组的角色和职责,围绕某一课题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阐述自己的意见,通过成员之间相互激励引起思维风暴,从而获得大量构思,再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该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将合理的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及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最先倡导的一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该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够为学生设置一个接近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培养学生的预测分析能力,决策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构建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职业关键能力,还必须明确和构建清晰、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其建设内容包括:(1)建立以职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相结合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目标体系;(2)建立以“两个实践”(创新和社会实践)、“三个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和“四个环节”(课程实验实训、综合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由“三个课堂”为主要阵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一课堂包括实验、实训、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含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社团活动、各类职业考证培训、自主实践、科技活动等环节;第三课堂包括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3)建立以实践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监控等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建立专门机构和管理人员、专门的制度和手段、专门的评价系统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2]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3]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7.
[4]王慧.高职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4(28).
[5]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