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儒家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学者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活动中,儒家思想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以人为中心,以和为贵,以德服人等重要思想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重新审视和分析古代儒家的“治国之道”,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力图把它转化成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现代管理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以义统利
一、以人为本
现代科学管理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本化,把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成长看得同样重要,把员工个人的充分发展作为企业追求卓越目标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儒家主张“天生万物,维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思同样是指人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首先,从企业管理文化来看,要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就有一个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
孔子在解答鲁定公关于治国安邦之道时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一个领导人要求部下能尽忠,首先要从自己衷心体谅部下的礼敬做起,也就是说上面对下面的人如果尽心,那么下面对上面的人也自然忠心。其思想内涵是现在我们经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其体现形式是现代科学管理所追求的“交互式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使管理者和执行者互为彼此,在工作中不断转换一种职能的两种角色,而其实质是在最大限度地倡导以人为本,通过建设一种环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所有参与者的潜能,把以人为本的功能放大。儒家的这种“相互为本”的思想对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建设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究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也正是东方式管理的一大特色。
其次,人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有七情六欲,也有理想信念;有价值观,也有人生观;有经济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当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时,到底应该以人的什么方面或者说以人的什么属性为本呢?孔子说“君子务本”,其意思是指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就是孔子对以人的什么方面为本的认识。
在现代科学管理中,以人为本应该主要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本,而在人的社会属性中,又要以人的理想信念为本。只有解决了关乎员工的愿望和动机的理想信念问题,才能使员工产生工作动力和劳动积极性。因此在贯彻以人为本方针的过程中,突出人的理想信念,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即把以人为本的重点放在人的理想信念方面,就能抓住人的灵魂。也只有关注并指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二、“以和为贵”
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特征“和谐观”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不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说,要运用礼义教化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
在孔子的管理思想中,“和”是一种管理的结果和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管理的方法和协调的努力,其含义和内容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首先,在管理国家方面,孔子主张“宽猛相济”,孔子认为“宽”与“猛”这两种政策运用得好、适度,就是“和”,“过”与“不及”都会降低管理的效果。孔子把政治上的和谐看成是管理国家的最佳状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作为一个好的现代管理者应该深深懂得“恰当”之“和”的妙处。美国的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在对美国最优秀的43家绩优公司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之后,总结出它们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八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宽严相济,严守原则加灵活的管理”。其次,孔子之“和”还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要和谐相处。再次,孔子之“和”还指每一种事物不仅要各安其位,而且其中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还要互相协调,达成统一。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应“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礼记·中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以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生产与经营的各个环节之间,及企业与外部,与客户、商家,与社会各方面,以至与自然之间,都要求做到各得其所,同时各个不同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从管理的角度看,一个企业中全体人员的和谐与团结是这个企业的巨大力量所在。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不团结,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部门与部门之间互不合作,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组织涣散,内耗严重,那么这个企业是绝没有生命力的。管理学家法约尔曾说:“团结就是力量,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好好地想想这句话。”
三、以义统利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最为精髓的思想,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它认为仁义是利,道德也是利,在儒家思想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不存在着利,而“人之情”,最为根本的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趋利避害”。
而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以这种观点看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每个企业追求利润,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现象同样是十分一致的。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很多经营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强调儒家的“义”,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以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也是必须的。
四、以德服人
现代科学管理一方面强调制度与法律,一方面强调“以德治企”和企业文化建设。而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既曾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同时也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由此可见,儒家也是既强调制度与法律,又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高兴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做他们应当做的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东方传统伦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影响,西方管理学界正经历着一次由“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向“伦理管理”转变的重大变革。美欧许多企业把经营管理哲学的“P”和“L”原则由过去的profit(盈利)和loss(亏损)转化为people(人)和love(爱)。而更有现代的企业管理学家把管理分为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无意识管理”,也就是所谓的“人盯人的管理”。在无理论指导下凭感觉进行管理,感觉对了可能便成功了,感觉错了便失败了。第二层次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学”水平,这里的哲学是指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总结出的理论信念,如民间流传的“和气生财”及哲人道出的“中国人患不均而非患多寡”等经营之道。第三层次上升到了“数学”问题,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量化管理。第四个层次,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是指有意识地清楚不去做什么方能做什么。当我们越多地摒弃坏的行为,我们就越接近成功的目标。从1962年由美国马丁公司首创的“无缺点管理”到现在很多公司沿袭的“零缺陷管理”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达到无为而治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而海尔从OEC管理到SUB(创新的战略单位),其实也是从数字管理向无为而治的过渡。
五、人之可塑
儒家管理哲学的人性论基础。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认为,任何一种管理活动或每一种管理决策、措施的背后,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设,而对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假设的不同决定着人们的管理理念及管理中所采取的行动不同。1960年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的人事方面》一书中,提出了管理学上的X理论和Y理论。这些理论是关于人性假设方面的,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哲学。X理论认为,人类本性是好逸恶劳的,尽可能地逃避工作,避免承担责任,个人目标往往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因此必须采取强迫、控制、指挥并运用惩罚等手段,使员工做出适当的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与此相反,Y理论认为,人员对于组织的需要既不会消极也不会抵抗,人类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同休息和游戏一样,都是人的天性,外力的控制和处罚并不是促进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努力的唯一手段,承诺目标的程度,是与他们成绩相联系的报酬大小成比例的。如果给员工创造适当的环境,就能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工作就能成为人们取得满足的源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X理论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而Y理论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这与儒家的人性理论有某些共通之处。我国儒家的管理理论也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儒家的人性假设,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总之,儒家认为,人是可以塑造的,人对于人性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人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或使被后天环境蒙蔽的“善性”彰显出来,或使先天的“恶性”发生改变。这就是说,人性的最终形成是由人的社会行为所决定的,在这里,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存心养性、格物致知的修身管理和德礼政刑的社会管理,人们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成就自己的道德属性。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中确实有许多精华的部份,值得我们一代代推广,真正做到源远流长。儒家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服人”等一系列精髓的思想仍将可以帮助现代的企业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管理能力,也可以提供很多适合中国人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使其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企业。我们的企业应承袭精深的儒家文化,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汲取精华,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商聚德:孔子的智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2]李振纲:智慧的叮咛[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刘禄玲杨勇: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唐任伍: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