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1-02-08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等院校的非国际贸易专业逐步开设《国际贸易学》课程。然而,非专业学生由于受到自身专业及学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文探讨了非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学》的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了提出了教学改革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并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从而实现非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非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学;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成功的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国际贸易正是中国融入世界的纽带,正因为如此,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党的十七大确定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部也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新时期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为了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即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又兼具实践性。也因此,作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国际贸易学》,一些相关的专业,如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广告学等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学》。与国际贸易专业不同的是,“非国贸”专业并没有先修《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与国贸专业有所不同。在非国贸专业讲授《国际贸易学》的过程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国贸专业相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不能提高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也不会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学》是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是为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和应用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而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认识国际贸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了解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各种贸易做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在毕业后做好经济管理或对外贸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国内高校在安排该课程时,更多的采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对非国际贸易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置基本一致,这于非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会显得课堂枯燥,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而传统《国际贸易学》授课模式,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上,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国际贸易学》教材,主要包括:薛荣久版《国际贸易学》,出版时间是2008年,参考文献都是2007年之前的数据、案例。陈春宝、焦军普版《国际贸易学》,出版时间是1999年,高成兴等版《国际贸易教程》,出版时间是2004年。当今国际贸易瞬息万变,国际贸易理论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国际贸易政策更是屡屡更新的,但是我们使用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这就使得教材与现实脱节,不能对新时期的新现象进行分析。有些数据、案例已经严重过时,其解释和说服力都显不足。

  (二)教学方法上,对“非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贸易学》,课堂上基本呈现的形式是重讲授,轻实践。这种“填鸭式”的上课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国际贸易学》课程本身就偏向于理论和政策,如果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于非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让他们怀疑这门课程的有用性,这与我们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三)考核方式上,这门课程一般设置的是3个学分,一般高校都会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传统的闭卷考试通常是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闭卷考试的题型设计以客观题居多,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所占比重小。学生主要采取应试考试的方法,通过考前的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该门课程的考核。其结果是,一旦通过了考试,学生就将这门课程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传统的考试方法,无法真正的综合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尽管高校要求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流于形式,很多高校教师更多的集中在平时的到课率的考核上,不能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考核。

  二、“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于非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国际贸易知识,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全方位的进行,教师不能一味的遵循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教学进程,特别该课程往往涉及到《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将这些知识非常清楚的在课题上讲解,因此需要教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全面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堂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运用“生活中”的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学》这门课程本身就有许多理论知识,无论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教学方法,这一部分的内容都不容忽视,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一些抽象的国际贸易理论,用生活中的经济贸易现象加以解释,以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贸易政策导致不同的国际地位,不同的商品贸易导向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教师应该以此为切入口,导入最新的国际贸易动态及国际贸易案例,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又有意识的及时更新了课本内容,同时也能将一些前沿的理论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比只讲课本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

  譬如讲到关税的分类时,将关税分成保护关税和财政关税。财政关税主要是为了征税来实现财政收入,而保护关税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不受冲击,以关税形式加大进口货物成本,提高销售价格,实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这样讲授的话,学生可能不能理解,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的加以引导,保护关税的征收意在保护本国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具有潜力的产业,因此,国家对这一部分商品征收高昂的关税,其目的是相同或相似商品的进口商品成本大大高于本土商品,从而引导消费者购买本国商品,以达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目前,中国小轿车进口关税为25%,加征17%的增值税,另外,根据车辆的排放量加消费税,这就相当于本来50万元的奔驰车,到中国由于增加了关税,其成本就变成了72万元,这还不包括消费税和经销商费用。因此,进口奔驰比国小轿车或国产合资奔驰车价格要高很多。这就会引导一大部分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国产小轿车或国产合资车,从而达到了保护国内汽车产业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以教材为依托,及时补充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现状,以及生活中的国际贸易常识,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准备。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