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协同发展中前所未有的机遇;其次介绍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倡议认同、创造合作环境、加强双边合作、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综合实力等有效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航运国际贸易
1“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贸易与国际航运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中,我国国际贸易逐渐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局面。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支撑“一带一路”发展。“一带一路”的沿线城市和参与者可以积极借助本地区的国际物流资源和国际贸易传统优势,促进实现积极转型,增强对于全国辐射作用。“一带一路”落实离不开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支持,同时这种倡议计划也是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国际航运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同时联系密切。第一,国际贸易是国际航运生存、发展的土壤。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扩大,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活动也更加频繁,国际物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第二,国际航运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逐渐进入了经济时代、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也逐渐朝着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国际贸易层面分析,根据贸易区域、贸易主体等方面的差异,其对于贸易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中,通过建设系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体系,除了可以有效满足货物日常运输需求之外,同时还可以为贸易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电子商务、物流保管、信息交流和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服务,从而辅助国际贸易单位提供良好服务。由此能够看出,国际运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动力支持,随着区域内国际物流发达程度的不断提升,当地的贸易效率也逐渐增强,整体竞争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协同发展的问题
2.1境外投资风险大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沿线国家通常都是发展中国家,除了印度和东盟等国家之外,广大的东欧、中东、中亚等地区的政治环境都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存在国际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政局不稳定等问题,为此我国中的参与企业在这些地区和国际中进行经营投资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大的安全风险。对于部分想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物流的中国物流企业来说,潜藏着各种忧患,其在现实操作运行中存在较多的顾虑。此外“一带一路”的众多沿线国家中,还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导致国家之间容易出现贸易不同步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之间协同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比如我国和中亚五国之间的铁路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国际物流发展到中亚五国区域当中时,需要转换标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运输成本,运输效率得不到有效保障。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个国家中的政治环境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便会对周边国家造成一定的影响,威胁“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比如叙利亚爆发战争后,进一步增加了我国中东推广“一带一路”的难度,无法促进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之间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
2.2协同发展难度大
“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下涉及到众多国家,幅员辽阔,但是其中大部分国家的交通运输状况、航运基础和自然条件都比较落后,进而增加了货物运输的难度。同时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还比较复杂,各自发展特点和环境特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发展过程中彼此的联系往来比较少。对于“一带一路”也拥有不同的看法,没有认清“一带一路”实施中自身的义务和权利。不同国家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协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的状况,整体来看难度较大,同时其沿线国家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无法统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条件,想要将一个国家的货物转运到其他的国家,除了航运之外,还包括其他的运输方式,因此无法保障物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比如如果可以经过阿富汗区域抵达中东,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减少运输路程。但当下阿富汗区域的环境比较复杂,不仅充满了战乱,同时该地的运输方式比较落后,根本无法满足运输的需求。中亚五国区域的贸易活动自主性较强,即其彼此之间的贸易交换便可以满足大量国际贸易的需求,因此在这种地方发展国际贸易的难度比较大。
2.3国际物流企业存在较强的不稳定性
对于物流运输企业来说,实施“一带一路”能够进一步拉近我国和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从而进一步扩展了我国的国际贸易市场,但从当下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国际物流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我国物流航运企业对于国家运输领域的了解信息不足,因此还没有弄清,怎样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来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业务,各个国际航运巨头缺少合理的管理能力。比如怎样对国际运输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我国发展国际运输业务造成一定影响。国际航运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整体运营成本增加,而中国的航运物流企业因为长时间处于国际物流链底部,因此都躲避投入大量物力、人力。而和国内已经发展成熟的物流企业相比,“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中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物流产业,在进入到当地市场后,我国的航运企业无法获得当地消费者认可,进入影响了我国航运企业进驻“一带一路”沿线物流领域的计划。实施“一带一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对外投资和向外发展的关键渠道,但也带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一次有效的扩展。国内各个省区在实施“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其合作带有一定盲目性,主要体现出一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各个省市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业务重叠现象,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国家航运的发展。
3“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
3.1通过倡议认同促进贸易协同发展
想要进一步实现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协同发展的目标,需要先加强“一带一路”各个沿线国家的倡议认同。“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以政治共识为基础开展的各种经济合作,能够有效推动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对于这一倡议形成基础共识。在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想要得到沿线国家认可,使“一带一路”成为各国航运和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需要做好国家之间的协调沟通。针对当下沿线国家之间民族文化和所属区域之间的差异,需要形成和上海合作组织相似的共同组织,形成一种固有对话机制,通过频繁的对话沟通,将“一带一路”相关理念思想有效传达给各个国家。形成统一有效的对话机制还可以提高对于发达国家抵制的抵抗能力,彻底打消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顾虑,为“一带一路”的长久发展打好基础。此外,还需要形成可以覆盖全国的信息体系。在“一带一路”大环境下,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的协同发展需要在各个参与国之间形成信息区域网络,从而促进相关贸易和物流信息实现够共享发展。比如可以放宽外资准入条件,鼓励我国企业单位不断增加对于沿线参与国家的投资,从而强化国内和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来往,加强经贸合作,形成一种畅通的信息平台,方便国家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国际贸易与国际航运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倡议认同基础上,加强贸易合作,利用倡议认同,促进贸易合作,从而变成国际贸易与国际航运协同发展的巨大动力[1]。
3.2创造良好的协同发展环境
从整体物流规划层面入手,创建合理、科学的航运环境,促进沿线各国贸易和物流之间的全面对接,为航运货物的安全转移奠定安全的环境基础。因为“一带一路”沿线途径国家数量较多,为此在发展国际航运的过程中可以把沿线国家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包括南亚、东南亚、东欧、中东和中亚等区域,并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航运基础和国际贸易实际,合理划分运输区域,并寻找一个最为安全、经济、有力的运输航线。在亚投行的基础上,促进各个国家积极改善自身的航运条件。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我国交通条件之间的有效衔接,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的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扩大选择空间。从长期发展角度看,需要形成能够覆盖整个“一带一路”沿线的航运运输网络体系,提高沿线国家国际贸易的综合实力,促进两者共同进步[2]。
3.3加强双边合作
首先需要利用有效的对外交往活动,加强各个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认识,充分了解“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到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发展中来。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环境稳定发展上,奠定坚实基础,消除各种障碍。此外,还需对“一带一路”各个参与国家中的航运状况、对外贸易和经济形势等状况进行全面把握,彻底消除各种障碍影响。充分掌握其贸易合作的难点和风险,从而将其融入到合作谈判中的重点内容当中,为了下一阶段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发展扫清障碍[3]。
3.4提升我国物流企业整体实力
随着现代航运管理理念、技术的创新发展,想要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的协同发展,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为此需要参与到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中的相关企业对“一带一路”中相关国家的文化和市场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充分结合行业领域内先进的经营模式和丰富的经营经验,促进参与人员综合潜力的不断提升,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之间实现协调发展。进行业务革新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创新贸易内容,形成一种全新的航运贸易模式。即关于贸易、航线安排和货物装卸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和相关国家的贸易文化和贸易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充分结合航运市场中的发展实际,签署中长期合作条约,加强风险控制[4]。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格局持续变化的条件下,我国的国贸领域和航运领域也迎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是我国重要的倡议决策,同时也对相关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成为我国重点发展内容,创建高效、科学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俞闽.刍议“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航运与国际贸易的协同发展[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7).
[2]胡永清.“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航运与国际贸易的协同发展刍议[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
[3]聂红隆,沈友华.“一带一路”战略下宁波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2).
作者:沈蕾 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