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为社会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其特殊应用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可作为社会学史专业社会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社会及儿童及模型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摘 要 亲社会儿童具有独特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友善的归因倾向,关系性目标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反应做积极评价等.应用SIP范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更清楚地揭示社会认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机制,而且还对儿童的行为矫正和训练具有积极意义.但是,SIP模型应用于亲社会行为研究时在理论模型及方法工具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关 键 词 儿童,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分类号B844.1
1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基于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Dodge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1].1994年,Crick和Dodge对该模型进行修订和完善,然后提出了“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a reformulated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 of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2](图1)(以下简称“SIP模型”).
如图1所示,SIP模型假设儿童带着一系列有限的生物能力和过去经验、记忆构成的数据库,来到某一特定的社会情境,并在此基础上接收新的社会线索或新信息,其行为反应是对新旧信息进行加工的函数.SIP模型的信息加工阶段依次是:(1)线索编码(encoding);(2)线索解释和表征(interpretation & representation);(3)目标澄清和选择(goal clarification);(4)反应产生和形成(response access or construction);(5)反应决定(response decision);(6)反应执行(enactment).
在第1和第2阶段,儿童选择性地注意某些特定的情境线索和内部线索,并对这些线索进行编码和做出解释;第3阶段要澄清和选择自己期望达到的结果或目标,期望目标使儿童处于某种唤起状态,这种唤起状态指向希望的结果;在第4阶段,儿童从记忆中搜索并产生出可能的适合该情境的行为反应,如果是新异情境,儿童会根据当时的社会线索产生新的行为反应;在第5阶段,儿童评估上一阶段产生的行为反应,并从中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这一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儿童的反应评价、结果预期、自我效能感等;第6阶段,儿童执行其选择的行为反应.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到此并没有结束,同伴对其行为的评价和其它反应将作为新的社会刺激被儿童感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社会信息加工.社会信息加工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与已有的数据库发生作用,既受到数据库的影响,同时也在丰富着数据库.SIP模型的闭合环路反映了个体循环往复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
SIP模型为分析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过程提供了一个框架.根据这一模型,儿童在面临一个社会情境时,都有一个程序化的加工过程.从环境中输入信息,同时调用记忆库中存储的经验,依次通过上述6个认知加工阶段,最终做出特定的行为反应.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和加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社会行为.例如,如果儿童注意到身处特定社会情境中的人,并把此人的行为意图解释为敌意的,儿童就会在自己的记忆库里搜索应对敌意的行为类型,于是可能选择导致同伴关系破裂的目标,例如报仇等.在自我效能感的评估上,他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也就会有自我辩护倾向.研究者指出,儿童在信息加工的任一阶段都有可能产生偏差,从而产生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但是当儿童未把情境中的线索识别成挑衅性的,而认为是非敌意的,就不会选择攻击行为,于是,就更可能不做出不良行为.
2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1SIP模型应用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可行性
SIP模型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给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带来了启示.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是相对立的社会行为,它们都产生于社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从外界信息的输入到最终行为反应的产生,中间都存在特定的社会认知过程.早在SIP模型产生之初,David G. Perry和Louise C. Perry[3]就提出了将SIP模型应用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并论述了这一应用的价值和可行性.
Perry认为,以往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关注的是“对他人需要的注意”,实际上就是SIP模型的第1阶段,能否觉察他人的需要是亲社会行为在编码阶段的关键认知成分.而对情境中他人困境和需要的解释与归因,恰好是SIP模型的第2阶段.虽然当时Perry没能提及SIP模型的第3阶段,但这一阶段在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加工环节,因为亲社会情境是一种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的两难情境[4],个体在两难情境中可能产生多种期望目标,如谋取个人利益或解除他人痛苦,所以个体在目标澄清阶段所选择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接下来的行为反应.Perry认为SIP模型的第4阶段也是亲社会行为必不可少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虽然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关注亲社会行为的反应产生和形成问题.对亲社会行为在SIP模型的第5阶段,Perry分析道:在诸多可能的反应中,一个儿童基于什么选择了亲社会的反应方式而非攻击的反应方式呢?结果预期和自我效能感在该阶段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5].目前关于亲社会行为在SIP模型中第6阶段的研究几乎还没有,但儿童执行某项行为的容易程度、其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等是研究这个阶段时应该关注的.
SIP模型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结合将已有的亲社会行为认知因素的研究整合于SIP模型的框架之下,这使研究者能够根据SIP模式提出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阶段的假设并进行验证,进而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机制和培养方案.
2.2SIP模型应用于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
1999年,Nelson和Crick首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了SIP模型的实证研究,获得了具有启发性的成果.
他们的一项研究是通过社会行为同伴提名测验将675名10至12岁的儿童划分为亲社会的、一般的和攻击性的三组,然后用假设情境问卷测量SIP模型的2、3、5三个阶段中的一些认知成分,分别是意图归因、目标定向、反应评价[6].比较亲社会组和一般组的儿童在这三个阶段上的差异,发现亲社会儿童的确存在独有的SIP模式:友善的归因倾向而非敌意的归因倾向;关系性目标定向而非工具性目标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反应做积极评价而对攻击性反应做消极评价.
同年,Nelson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再次验证了上述结果[7].这项为期一年的纵向研究测量了127名三年级和四年级儿童在假设挑衅性情境中自我报告的意图归因,目标定向,反应评价,结果预期和反应选择等SIP模型中的主要认知成分.结果再次证实,相对一般儿童而言,亲社会儿童的SIP特点是独特的.
回顾20世纪80年代Eisenberg提出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8],该模型在综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后,将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情感等各种因素有机地统合于亲社会行为产生过程的模型之中,认为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包括:注意到他人的需要;确定助人意图;将意图与行为联系起来等三个连续的阶段,Eisenberg指出非紧急情境中第二阶段的助人意图的形成主要受个体的认知和人格因素的影响.可见Eisenberg的理论模型在探讨和解释亲社会行为复杂的心理机制的过程中已经蕴含和体现了SIP模型的雏形.
3对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应用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述评
3.1传统社会认知的局限及SIP范式的进步
传统社会认知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至今难以形成清晰一致的结论,因为传统社会认知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很大程度上源自自然认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是整体的认知结构,如观点采择、外显动机和道德判断等.利用整体认知结构来研究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往往得到混合不一致的结果[2].Eisenberg和Fabes在综述近年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时也指出了传统的整体认知结构研究方法的缺陷[9]:(1)观点采择常常指的是静态的社会知识结构,因此难以辨认观点采择任务背后的那些特殊加工过程;(2)虽然儿童的外显动机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有一定的相关,但到底是儿童报告的动机影响其亲社会反应还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行为反应在事后才阐明动机,这个问题尚不明确,而且有时候儿童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动机;(3)道德判断与亲社会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以其它变量为中介(尤其对于低水平的道德判断而言),如代价、移情和社会能力等变量.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社会的论文范文素材 | 大学生适用: | 学士学位论文、在职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5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资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资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由于SIP范式着眼于具体、特定、即时的认知加工成分而非传统社会认知所关注的静态和整体的认知结构,所以,SIP模型在理论方法上和实证研究上都对传统社会认知研究范式带来了重大改变.基于Crick和Dodge[2]及Nelson[7]的分析,我们对传统社会认知范式和SIP范式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比(如表1).
由表1可见,SIP的根本进步在于克服了传统认知方法在亲社会研究中的局限.Eisenberg和Fabes在其综述中的观点也再次表明了SIP范式取代传统认知范式应用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1)在传统社会认知结构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可能存在中介变量.Nelson认为,可能正是SIP变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缓冲作用[7],例如,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可以促进也可以抑制观点采择技能的正确应用,习惯性的不良加工偏见会干扰正常的观点采择技能的恰当应用.(2)今后应该着重研究那些中介因素,这就需要研究者使用精确的概念定义,并超越寻求整体性联系的思路,更多地着眼于过程定向的解释.可见Eisenberg和Fabes指出的这一点恰恰是SIP模型所关注和擅长的.(3)在一些自动化的或无意识的亲社会行为中,观点采择、道德判断等似乎并没有发生(即使发生也难以测量),因此传统的社会认知结构似乎并不是所有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时所必需的.而SIP模型却可以应用于这些自动化的情境中,因为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是怎样变得高度自动化或习惯化的,也正是SIP模型所要关注的[7].
3.2SIP模型与传统社会认知方法的相通之处
虽然SIP模型与传
社会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具体来讲,SIP模型的1、2阶段很可能就是联结SIP这一动力系统与观点采择的桥梁,因为SIP的这两个阶段与观点采择背后的许多认知技能十分相似.Nelson提到的这种相似在Flavell等1968年提出的“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模型”中也有明显的体现[10,11].这一模型认为,观点采择能力是由不同的环节组成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存在阶段、需要阶段、推断阶段和应用阶段四个依次出现的心理操作阶段.Flavell等提出的这个移情发展的模式,既可视为个体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模式,又可视为观点采择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微观模式.由此可见,Flavell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模式”事实上相当于SIP模型某些具体认知阶段(尤其是其中的第1、2阶段)中的认知过程.此外,外显动机与SIP模型第3阶段也具有某种一致性,因为潜在动机的本质就是对特定目标的指向和追求,而SIP模型的第3阶段正是对当前情境中的个人目标进行澄清和选择,以指导接下来的行为反应.Nelson还指出,道德判断与SIP模型的第5阶段――反应决定阶段也具有一致性,在这一加工阶段中,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维度对可能的行为反应做出评价.Dodge也曾指出,第5阶段的反应评价可能是个体基于道德原则或价值观而做出的[2].
综上所述,SIP模型不但以其本质的进步克服了传统认知方法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局限,而且传统社会认知强调的整体认知结构所蕴含的潜在的动态加工过程也都能够整合于SIP模型之中,因此,SIP模型应用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不仅是有益的和可行的,而且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3.3SIP模型应用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首先,SIP模型的形成和完善是基于对儿童攻击行
社会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其特殊应用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1,科学教育中的"_________________"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论文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以上是学前儿童进行美。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年度东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担任"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智力心理学","儿童社会化与教育"三门课程主讲教师;,1998年8月至今,在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
社会论文
亚洲社会药学,论文版权转让协议《亚洲社会药学》编辑部论文版权转让协议,论文题目,论文编号,以上论文的版权所有人(以下简称论文作者)自愿将该论文的版权转让给《亚洲社会药学》编辑。
社会论文
亚洲社会药学,论文版权转让协议《亚洲社会药学》编辑部论文版权转让协议,论文题目,论文编号,以上论文的版权所有人(以下简称论文作者)自愿将该论文的版权转让给《亚洲社会药学》编辑。
社会小论文
以职场礼仪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新高中「管理学」功课之小论文一篇,~企业管治与企业社会责任及道德之关系,并以一两件中国企业发生之事件为例(例如毒奶粉事件等),~「企业管治」的概。
社会现象论文
注的格式为[序号],以上角标形式放在引文或转述观点的最后一个句号之。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年度东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担任"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智力心理学","儿童社会化与教育。
社会医学论文
式》(获教育部社科中心"2016。医学检验毕业论文下载沈阳设★肖新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点课题500016医学论文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吴让科外国语学院重点课题500017充。
社会话题论文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年度东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担任"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智力心理学","儿童社会化与教育"三门课程主讲教师;,1998年8月至今,在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
社会政策论文
合运用信息管理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社会活动和国际交往等能。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