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写教学反思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教学反思类开题报告范文,与我国教学反思文献综述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包括关于教学反思及教师及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教学反思论文范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反思在国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集中体现在教学反思的概念、内容、特点、类型、方法等.然而,目前教学反思在理论和实践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学者对此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关 键 词 :教学反思;综述
一、国内主要研究历史
我国教学反思的理论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理论研究的萌芽时期(1990―1999年):由于反思性教学是从80年代从西方引进而来的理论,教学反思理论在当时教育界只是星星之火.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查阅发现:这期间文献数量很少,有10篇左右.期间代表的文献有蒋志斌的《教学反思的内容、环节、方法》、时鹏寿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理论引进和传播时期(2000―2002年):由于大多数是引进西方欧美的教学反思理论为主,在国内首开先河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川武,其《反思性教学》对教学反思在国内的理论传播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这期间,文献的数量大幅提升,通过查阅知网得知此间文献约有70篇.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如熊川武的《试析反思性教学》、《论反思性教学》,卢真金《反思性教学的五种传统》、洪明《“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探析》等.(3)发展和应用时期(2003―2012年):随着2003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反思性教学的变化特点如下:1.反思性教学理论有了中国化的发展的趋势.2.反思性教学理论在学科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对各科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日趋明显.3.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评述反思性教学研究的文章.这10年中文献数量迅猛增多,通过搜索找到约6000余篇.其主要代表文献有:刘加霞、申继亮的《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论教师的教学反思》,赵昌木的《教师在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成长》等.
二、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关于教学反思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说法不一.经过分析和整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观点:1.从教学反思的对象界定其内涵.教师作为教学反思的主体对象,必然对其本身的教学行为和心理活动有所要求.长期在教学环境中往往在遇到问题是会出现与自己的情境性对话,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后,经验便会重构或生成.申继亮,刘加霞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1]李长吉,张雅君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抽身反省与自我观察.[2]2.从教学反思的目的界定其内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以及反思性教师等专家型教师的出现,教学反思的内涵逐渐开始融合教师专业发展.而教学反思关系到教师能否起到有效传播文化的利害,因此教师的教学反思充当着社会伦理准则的试金石.熊川武认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3.从教学反思的过程界定其内涵.就如杜威所说,反思是一种思维的能动过程,一种思维的加工过程.他是思维在复杂的情境下,通过一道道程序而产生的结果,所以他不是瞬时形成的.按过程的时间维度考虑,可以将反思分为活动前和活动后的反思,加起来便是整个过程.杨明全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5]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教学反思的论文范文素材 | 大学生适用: | 函授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38 | 写作解决问题: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 职称论文适用: |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由于学者们对教学反思研究的角度和理解不同,从而使教学反思的内涵多样化、丰富化,通过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综合上述概念来理解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教师专业化为目的,以社会伦理为标准的有意识的反复认知的活动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一些教师时在教学反思中常会对自己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教学反思的内容及其多样,且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日记本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反思内容.一般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部分、实践部分和情感部分.
1. 教学反思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主要包括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前所要思考的,属于“理论性”的知识.
2. 教学实践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开始走进实践部分,如何协调课堂气氛、如何发挥教学技能、如何应对教学突发事件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必须面对的.在实践中反思,也是教师作为教学反思实践者中很重要的技能.
本篇论文来源:http://www.sxsky.net/wenxian/415675.html
3. 教学情感因素.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现今许多教师所希望的.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虽然在教学技能上如鱼得水,但是回到台下却不被自己的学生所敬爱.究其原因,无非是在师生关系上出了问题,或者并没有尊重和关系学生的需要所导致的.因此,这部分也是教学反思所关心的内容.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现阶段教学反思的方法形式非常丰富,同样说明了国内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水平.在运用教学反思的方法是可以借鉴叙述法、观察法、会议交流法、小组合作、行动研究法等进行操作.一般把教学反思的方法按主体对象分为以下两种:
1. 教师主体自身反思的方法.教师自身的反思方法可以分为文本类和非文本类.文本类一般主要用到教学日志(反思日记)、教后感、教学案例、教学随笔、阶段性总结反思、教学档案袋.随着网络时代的进步,网络博客也逐渐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新方法.非文本类主要有微格教学录像,教师通过拍摄课堂实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2. 教师主体与他人交流的方法.所谓与他人交流一般指学生和同事.通过一些文本类如学生日志、批判时间调查表、问题诊断、学生文件夹(包括信)、观察笔记等.通过非文本类的活动如开会、交流等也可以使教师达到反思的目的. 三、我国教学反思的现实不足与趋势展望
1.现实不足
(1)泛形式化.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只停留在浅显的地步,认为反思只是一个给教师的“附加作业”,并不是做给自己看,而是做个别人看,做给学校看.有些教师在提到反思的时候,往往会把它看做是一种别人对自己的一种“检查”,对此敏感度上升,为了把教学做得“漂亮”,所以反思得也很“漂亮”.在许多教师随笔中往往能看到“为反思而反思”“又见反思”的字样.可见,许多教师并不知道真正的反思为何物,即便知道也会趋于形式,付之东流.再者,加上教师之间的形式文化,不良教风引领着一大片隐藏的黑暗.
(2)反思能力不足.吴卫东、骆伯魏认为,教师反思能力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以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0]一些教师对于反思只是单纯的描述,如记流水账般地记录和回顾,并不存在有意义的思考.另一些教师,在写反思日记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事项(如一些教学媒体的使用)反复记录,而对于如何进行教学,如何处理教学困难却漠不关心.还有一些教师,本身有这个态度去反思自我,也有这个态度去关心教学问题,但由于自身素质并不高,所以达到的反思水平有限,从而导致反思进度慢,反思效率低的后果.
(3)问题瓶颈:“有效”反思.在这个处处量化的世界里,似乎很难给“是否有效”一把尺子来衡量.“有效”也只能从“好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判别,里面包含了太多质性因素.往往教师们在自我反省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时会自认为反思是有效的,或者一些学校要求教师进行反思后,得出的结果良好也会自认为反思是有效的.现今,教师们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往往会面面俱到,从教学计划到教学方法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反思描述,可给人的感觉却是泛泛空谈,毫无重心可言.学者麦伦(V.Manen)把反思性教学分成3个水平层次: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批判性反思.大部分所谓的“反思”,都只停留在三个水平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技术性层次(即对教学课堂中技术和技能的反思),而对教育选择的后果和行动价值以及对教学活动的道德和伦理准则并没有触及.
2.发展趋势展望
(1)反思环境的净化.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融入,学校也将注重对反思文化的渗透.有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氛围,与学校管理者的行为密切联系.近些年,无论各式各样的学校,都加强了对教师教学反思的力度和深度,形式也从单一走向多样.有公开教学日记的,有定向开会的,也有群体合作成立团队的.这些活动迹象表明了教学反思正逐渐深入学校教育中.然而,其中的泛形式化、被动消极的反思等问题也成为了教育学者所关注的话题,相信不久的未来这些问题会缩小化.
(2)反思能力的提高.随着教师教育专业能力日益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也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部分,教学反思也同时是教师能力成长的途径.有学者认为,教学反思能力结构包括问题意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包含于教师专业能力,因此,如何促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便成为反思能力成长的重要渠道.近些年,国内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领域中有了新兴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反思能力不仅要求理论层面的把握,更要注重实践层面的提升.教师素质的能力培养还需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以锻炼,并从中吸取经验.
(3)反思“有效化”意识的觉醒.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课题,要求教师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无论从教师角度的重新定位还是教师评价体系的重建,都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随着“无效”反思的日益增多,“有效”反思也成为教育界的一种渴望.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有效课堂,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管理等进行了研究,说明“有效”这把尺子还是存在的,有学者把有效教学反思分成三维目标(效率、效果、效益),让我们看到了“有效”也具有衡量性.再者,随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评价制度的日益完善,教师们对有效教学反思的认识能力将逐渐有新的提高,脱离停留在表面的反思,将对反思的内容、方法、目的、策略等进行一番深度的剖析.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6]申继亮,刘加霞.国外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