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学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相对剥夺感与农民工冲突行为: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相关论文范例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为您写社会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社会学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相对剥夺感与农民工冲突行为: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相关论文范例,包括关于社会学及农民工及技术创新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社会学论文范文。

【摘 要】农民工群体的存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利益抗争行为和犯罪行为也引致了社会的不稳定.文章认为,农民工冲突行为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是其的相对剥夺感.因此,文章对相对剥夺感与农民工冲突行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关 键 词 】农民工;相对剥夺;冲突意愿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间的劳动报酬差异以及户籍制度的逐步开放等因素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产生了蔚为壮观的 “打工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截止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亿人以上,较上年增长 983万,增长3.9%.农民工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行业与角落,已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中的农民工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的平等对待,受到城市社会其他阶层的挤压.其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城市社会的制度性弱势群体与边缘群体.近年来,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日益增多,群体事件频频出现,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这一方面说明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正逐渐从“沉默”走向觉醒.但同时也说明,农民工群体已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群体,农民工群体的冲突意愿与行为对中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对农民工相对剥夺感与冲突行为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一、相对剥夺感与冲突行为间关系的国外研究

相对剥夺感是指人们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而产生的,感觉自己应该拥有但实际上并未拥有的被剥夺的感觉.这里的“期望”产生于与参照群体的比较.因此相对剥夺感也被理解为人们与参照群体相比较而产生的内心感受.相对剥夺感大体上可分为经济维度的相对剥夺,如工资待遇、福利等,以及社会维度的相对剥夺,如社会歧视、社会保障缺失等.

Merton认为,当个人将自己的境遇与其所选择的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便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剥夺.并认为是否存在相对剥夺感的关键在于人们对比较参照群体的选择.比较参照群体为个人和群体提供了成就标准和比较框架.Gurr认为,相对剥夺是一种基于自我评价的个人主观认知.当“现实”和“期望”存在差异时,个人会产生自己应该拥有但实际并不拥有的被剥夺感,并可能通过特定的行为表达自身的不满.“现实”和“期望”的不一致程度越高,表达这种不满愿望的行为也就越激烈.

相对剥夺感与农民工冲突行为: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本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wenxian/416770.html

国外大量实证研究文献也表明相对剥夺感与冲突行为两变量间存在正向关系.Wrightetal通过实验发现人们的失范行为通常与相对剥夺感相关.个体的相对剥夺感与个人失范行为相对应,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与群体失范行为相对应.Grant and Brown通过实验发现,相对剥夺感可以引发感受到相对剥夺的某个群体对其他群体的语言贬损、敌意态度和敌意行为.Baron使用400位无家可归街头青年的样本数据,研究相对剥夺感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剥夺感、失业等都与犯罪有关.Ostby采用22个非洲国家1986-2004年数据,其研究表明相对剥夺感的存在是这些国家社会冲突爆发的原因之一.Sual采用1995-1999年52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构建经济剥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社会变迁导致经济剥夺,进而导致犯罪率变化.

二、农民工的不平等与相对剥夺感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不平等可以分为经济层面的不平等,包括薪酬、福利水平等;与社会层面的不平等,比如受尊重程度、教育医疗保障等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等.

李培林、李炜研究了转型期中国农民工群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2006 年月收入一千元以下的农民工占到了80%,而城市工人的平均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这表明农民工与城市工人之间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谢桂华将收入划分为包括福利的总收入和不包括福利的工资收入后,发现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之间的收入差异主要存在于福利性收入.在社会层面,谢嗣胜、姚先国以浙江省为范围,实证研究了农民工和城市工人的工资歧视问题,发现对农民工直接歧视和对城市工人制度性保护的双重歧视可以解释工资差异的55.2%,而且前者要重于后者.此外,邓曲恒基于 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发现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 60%可归结于歧视因素.

此外,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具有不同户籍身份特征的劳动者收入差距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是导致农民工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城市居民享有劳动保护、公费医疗、退休金等福利保障相比,3/4 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 8 h,而与之不相称的是农民工中办有养老保险的比例只有 3.4%,医疗保险 1.4%,失业保险0.9%,大大低于目前城镇居民的参保率.

因此,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如果将城市居民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自己权益被他人剥夺的不公平感.而这种不平等感在其没有来到城市之前并不存在,因而这是一种“相对剥夺感”.这种心理如得不到及时排解,可能引发对社会的强烈不满.李强通过个案研究对城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情绪倾向进行了考察,发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人际交往中会产生强烈的受歧视感,并引致农民工对市民群体的不满.

三、农民工的相对剥夺感与其的冲突意愿与行为

Hirschman认为,人们的被剥夺感既与现在的生活现状有关,也与未来的生活预期相关.当对未来没有预期的时候,通常不会产生消极情绪.但是,当与之进行比较的参照群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就会对自身产生更高的期望,如果,参照群体成员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而自己的生活一如往常或者改善较慢,就会产生被剥夺的感知,甚至会采取较激烈的方式表达不满.伴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民工长期居于城市,和城市居民生活在同一社会环境中,势必逐渐会将城市居民作为自己的参照系.这样,作为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其也必然会产生较强烈的剥夺感,并由此可能引发各种冲突行为. 郭星华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采用主观指标法探究了相对剥夺感.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的强弱和参与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水平越低,相对剥夺感越强.李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认为弱势群体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极有可能导致弱势群体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产生反社会行为.蔡禾等利用珠三角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的相对剥夺感与其是否参加利益抗争行为有明显的正向关系,相对剥夺感越强,农民工参加利益抗争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肖倩认为由制度原因导致的相对剥夺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导致较激烈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我国正是由于二元经济的户籍制度才产生农民工问题.俞德鹏、陈智慧和汪海军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角度对城市外来民工的犯罪行为进行剖析,他们认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身份地位不平等、经济收入的巨大差别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差异引发了外来民工的不满情绪与心态失衡.

四、结语

农民工群体作为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乡分割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使得其在城市中遭受经济与社会等层面的不平等&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