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写知识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知识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综述相关论文范例,包括关于知识及产学研及组织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知识论文范文。
摘 要: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是知识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创造,转移到企业内部并创造价值的过程,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方面研究较多的问题,从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的定义、影响因素、不同的模式及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的绩效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揭示了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方面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关 键 词 :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2.005
随着经济的发展,单纯依靠企业的创新不再能够满足企业的知识需求,必须借助外部资源,实现知识的转移满足企业对知识的需求.建立产学研联盟,实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的知识转移到企业,为新知识的创造提供机会,扩展企业的知识存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能够给双方带来利益.Michael D. Santoro(1999)提出企业把产学合作的关系看成是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手段.Rick Welsha等人(2008)认为大学与企业的接触可以通过获得资金和有用的数据、设备和设施使大学的科技受益.Lindsay Ryan(2009)认为建立校企教育伙伴关系,能够补充企业内部的教育项目,通过与大学结盟,企业能够增加企业内部教育项目的实力和信誉[1].Teruhisa Ichikawa等(2011)证实大学中的新员工教育项目能够实现在大学教育和企业之间教育的无缝过渡[2].Drew Gertner等(2011)认为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提供转移知识的机会,而且为新知识的创造提供机会;在产学合作中,有可能包含商务的咨询活动或者研究计划.Henry Etzkowitz(1998)创业型的大学将经济的发展整合到大学中,与教学和研究一起作为学术的功能.知识资本是大学新的使命的核心,将大学与知识的使用者相联系,使大学以它自身的权利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3].
1.产学研知识转移
(1)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的研究起源于国外,其概念最早是由Teece于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企业通过国际间的技术转移,能够积累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知识转移的研究更加深入.
Myrna Gilbert,Martyn Cordey-Hayes(1996)[4],Robert Parent,Mario Roy and Denis St-Jacques(2007)[5]认为知识转移的过程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持续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Gabriel Szulanski(1999)提出知识转移是组织在新的环境中再造一个复杂、模糊的一系列程序,并保持其运作的过程,强调知识转移不是一次的行动,而是一个过程[6].Linda Argote,Paul Ingram(2000)将知识转移定义为一方(如小组,车间或者部门)接受另外一方经验影响的过程,认为知识转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7].Eric D. Darr, Terri R. Kurtzberg(2000)提出知识转移是一个组织从另外一个组织学习经验的活动,知识从一个位置移到另外一个位置能够增强组织学习,新知识能够通过新的方法和新的业务促进创新[8].Champika Liyanage, Taha Elhag, Tabarak Ballal, Qiuping Li(2009)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领域,与专门知识领域的知识跨边界的运动相关,并提出知识转移是知识从一个地方、一个人或者所有权传送到另一个.可见大部分学者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合作一方获得知识,并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
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关于知识转移统一的定义.谭大鹏,霍国庆,王能元(2005)认为知识转移指的是受控环境中进行的知识由拥有者到接受者的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知识传播的过程[9].唐炎华,石金涛(2006)认为知识转移是跨组织或者个体边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共享[10].邹艳,王晓新,叶金福(2009)认为共建模式下企业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是指发生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的从合作一方到另一方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转移,是合作各方基于共建实体不断沟通的过程[11].原长弘,周林海(2011)将知识转移定义为:在一定的情景、目的下,知识(包括技术)被发送方传递,并被接收方吸收应用的过程 [12].
(2)产学研知识转移
国外的学者提出了产学研知识转移相关的阐释.Ajay Agrawal(2001)提出大学到产业的知识转移渠道包括出版物、专利、咨询、非正式会议、雇佣、许可证、合资企业、研究合同和个人交流等,且不同渠道的重要性不同[13].Donald S. Siegel,David A. Waldman,Leanne E. Atwater,Albert N. Link(2003)提出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是科学知识从大学商业化的转移到企业的过程,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能够使得大学和企业获得资金上的增加,并且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14].Spyros Arvanitis,Nora Sydow和Martin Woerter(2008)认为从研发强度和新产品的销售角度来看,与研究机构或者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知识转移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15].
我国的学者也给出了相关的定义.王毅,吴贵生(2001)提出通过产学研合作把企业外部知识转移到内部并创造价值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16]吴想,杨洪涛(2009)认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是指知识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转移到企业的过程[17].曾德明,何银芳,彭盾(2009)对于产学研来说,知识转移是使企业的知识运用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知识创造成为良性循环的关键[18].
2.产学研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1)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针对转移双方之间的关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Wen Bao Lin(2007)发现战略联盟的互动机制与技术知识转移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的关系[19].张志勇,刘益,卢兵(2007)将联盟正式控制和社会控制两种方式对知识转移不同维度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联盟的社会控制比正式控制能更有效地促进其知识转移[20].张首魁,党兴华(2009)认为,在合作创新过程中,企业的知识转移受企业间的关系结构和关系质量影响,弱联结的关系结构和好的关系质量对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更加有利[21].
关于文化对知识转移影响的研究,Mian M. Ajmal,Kaj U. Koskinen(2008)将文化分为控制核心文化、竞争核心文化、合作核心文化和培育核心文化等四个核心部分,研究组织文化对知识转移的影响[22].Uwe Wilkesmann,Heike Fischer and Maximiliane Wilkesmann(2009)发现知识转移依赖于国家的文化特征,即权力距离,绩效导向,组内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等[23].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表2-1.
学者 观点
Jo Rhodes,Richard Hung,Peter Lok等(2008) 信息系统、结构性学习战略、创新组织文化、灵活的结构和设计[24]
Yanqing Duan,Wanyan Nie,Elayne Coakes(2010) 关系、文化意识、动机、知识距离、合作伙伴的选择、目标、专注、转移渠道、信任和开放性等[25]
卢兵,岳亮,廖貅武(2006) 联盟企业的特性、企业家关系的特性、知识的特性和联盟情景特性[26]
程铁信,陈美(2007) 知识的特性、知识源的特性、知识受体的特性、知识的传递方式及其知识转移双方之间的关系和差异等方面[27]
刘旸,张玲玲,黄安强等(2009) 知识的系统性、知识可表达性、硬件条件、激励机制、学习文化、相关制度、知识接收者的吸收能力、传授意愿、信任等[28]
申小莉(2011) 知识提供者的知识距离、知识转移机制、转移意愿、转移能力、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信任机制通过知识距离对知识转移具有间接的影响作用[29]
曹兴,宋娟(2011) 知识隐性、联盟伙伴间的知识差距、关系距离对联盟伙伴间的知识转移效率起到显著的负向作用,而知识接收方学习动机对知识转移效率起到积极的影响,相对于契约式联盟,股权式联盟更有利于知识转移效率的提高.[30]
(2)产学研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受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作用的影响.
①合作双方的关系
Eliezer Geisler, Antonio Furino, Thomas J. Kiresuk(1990)认为影响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后期成功的因素是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内部的管理.Yong S. Lee(1996)发现,紧密的产学合作会使得学校教职员工感觉到恐惧,认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可能干涉学术追求长期的、公平的、基础研究的自由[31].ConceicaO Vedovello(1998)指出大学和企业是不同的社会实体,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目标,这不可避免的影响和限制着他们之间的互动,没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在与其他大学建立正式的联系时有更高的倾向[32].Michael D. Santoro(2000)认为高强度的校企合作关系比低强度的校企合作关系能产生更高水平的有形成果,而且过去产生的高水平的有形成果,能够促进将来产生更高强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不愿意为那些不能满足企业迫切需求或者利益的校企合作提供支持[33].Michael D. Santoro(2002)发现,企业通常不会利用校企合作关系帮助加强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原因,所以企业不会在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依靠校企合作[34].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知识的论文范文集 | 大学生适用: | 研究生论文、学年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6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Carolin Plewa, Pascale Quester(2007)发现信任、承诺和整合积极地影响满意度,而且被认为是产学伙伴关系的关键驱动.组织相容性作为积极地影响所有关系特征而出现,表明了它与产学合作关系的相关性,并通过本质上不同的组织环境建议它对于其他关系的潜在重要性[35].Rick Welsha, Leland Glennab, William Lacyc, Dina Biscotti(2008)发现,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增加与科学家的交流和接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存在问题,认为与企业的合作会限制科学家之间的交流.通过与企业接触,大学可以获得资金、数据、设备和设施,但同时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数量和强度的增加以及学术资本主义的出现,给大学带来了机会和问题的矛盾[36].Christian R. stergaard(2009)研究工程师与大学研究人员之间进行的非正式联系,以及通过这样的联系获得对他们工作有用知识的程度,并将这些结果与不同企业工程师之间的非正式接触相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知识通过非正式的联系进行扩散传播,但是大部分的非正式联系并没有用来获得知识;但是,产学合作的联系没有那么经常,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工程师从与大学的联系中获得知识[37].
②关键人物
国外研究关键的人物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成果有:Eliezer Geisler, Antonio Furino, Thomas J. Kiresuk(1990)认为创始人或者管理者在产学研合作中心发挥着关键作用,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建立早期受创始人和管理者的个人属性影响[38].David D. Dill(1995)发现管理人员多年的经验,技术方向和管理沟通的频率与察觉到的产学研合作的绩效显著相关.Michael D. Santoro, Alok K. Chakrabarti(1999)认为某些关键的个人在建立大学研究中心时起到关键的作用,产业和大学研究中心都得培养更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这需要考虑这些关键的个人的角色和能力.Michael D. Santoro, Alok K. Chakrabarti(1999)产学合作可以具有更加紧密的关系,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研究中心的关键的人物,考虑战略目标,培养更加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 ③其他因素
Michael D. Santoro, Alok K. Chakrabarti(1999)认为企业和大学研究中心的合适的文化是必要的,文化被认为是最有助于建立大学研究中心的因素.他们研究了企业的规模对产学研知识转移的影响,发现大公司拥有较高强度的知识转移和研究支持关系,小公司拥有较高强度的技术转移和合作研究关系[39] . Roberto Fontana Roberto, Aldo Geuna, Mireille Matt(2006)发现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研发项目受企业的绝对规模、自身的研发活动和企业的开放性程度的影响,但不受创新类型的影响,具有较高吸收能力的大企业更加趋向于与学术界的合作[40].Robert Parent,Mario Roy, Denis St-Jacques(2007)研究了系统性思维和社会结构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确定社会系统产生、传播和使用新知识以满足需求的各个部分,在知识转移中使用整体、系统性思维,可以领会到知识转移联结需求、目标和进程等各系统之间的关系.Rudi Bekkers,Isabel Maria Bodas Freitas(2008)探索了大学和企业之间各种相对重要的知识转移渠道的影响因素,包括出版物、会议、合作、专利等,分析了不同知识转移渠道之间差异的部门效应,同时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占主导地位的科学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以及研究人员的个人和组织特点对知识转移的影响[41].
国内的学者针对知识的特性、转移的意愿、转移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