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论文导读::约束理论打破传统的会计成本概念。为了衡量企业物流实现目标的业绩和效果。很早就采用了“以定单驱动”的采购物流管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约束理论,企业物流,物流管理
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了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物流是建立在信息化、系统化和可控性实践运行基础上的,它要求以最低的成本将适当的物品在适当的时间运到适当的地方,以保证企业良好的信息传递及物品流通[1]。高效的企业物流管理对其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间的配合具有协调和促进作用,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全球500强企业的成功,一定程度上都是源于其拥有一套良好的物流系统[2]。然而,现代物流已突破了传统的商品流通范畴,涉及企业的产供销各个方面,其活动扩大到了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这些都加大了企业对物流的标准化、可靠性监控、评估以及持续追踪等物流管理的难度。
为了衡量企业物流实现目标的业绩和效果,约束理论打破传统的会计成本概念,提出了三项主要衡量指标,即有效产出、库存和运行费用。其中包括TP思维法、缓冲库存原理以及“鼓-缓冲-绳法”(Drum-Buffer-Rope Approach) DBR法等内容。约束理论是帮助企业识别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以及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以消除这些约束的管理理论,它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系统,强调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约束理论指出,在任何一个客观系统中总是存在着极少数的关键约束环节并将其比喻为一根链条,认为承重的大小由“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决定,抓住了“极少数”关键环节就控制住了系统。约束理论是一种管理理念、一整套管理原则物流管理毕业论文,也是解决瓶颈产能最大化和系统有效产出最大化的生产管理技术,是系统解决问题的流程方法。约束理论既是管理改善的起点,也是管理改善的路径,包括了丰富的辨识系统核心问题、持续改善系统局限的哲学思想杂志网。对于企业来说,约束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也可以来源于企业外部;系统的约束因素既包含有形约束,也包含无形约束。在企业物流的整个流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或几个“约束”,约束理论在物流中的应用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物流管理宏观调控及企业物流的优化管理。
一、我国企业物流的现状[z1]
物流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在我国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运输、仓储、配送和信息服务等硬件各物流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物流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软件环境也初具规模。我国企业物流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企业物流需求增长快,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速度领先于其他行业, 2009年全社会物流总额约达100万亿[3],仅制造业物流总额就达96.6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4%[4]。其二,企业物流已由生产、销售环节向采购环节扩展,回收(循环)物流已成为发展趋势。如沈阳华晨,很早就采用了“以定单驱动”的采购物流管理模式,即通过“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然后以“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不仅实现了准时化采购物流,有效降低了生产和流通成本;而且与生产中的实时物流和专业化的销售物流进行了有效对接与优化整合,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一体化物流体系,推动了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提高[5]。其三,企业物流管理目标从“加快销售、降低销售成本”开始转向“整体优化、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如燕山石化,实现了成品油销售配送直达最终用户(加油站)[6]。其四,企业物流管理精细化、专业化趋势
显现。企业物流由粗放型向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转变,物流发展的行业特征越来越明显。如大连海洋渔业,为了适应产品出口日韩等国家的需求,根据水产业及其产品的特征,着力加强水产品物流和冷冻储藏业务,打造冷链物流管理体系:建设大型冷藏库、提供水产品冷冻粗加工、食品快速降温、速冷服务等,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7];其五,重视物流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二、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物流发展虽已具一定的规模,但起步晚、发展慢,存在着一些问题。
1、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物流运行效率低
一方面企业追求“高、大、全”物流管理毕业论文,投入大量资金建自己的仓库、车队等,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物流运输线路不合理,实际效益差,浪费大。如仓库空置,重复、对流运输现象普遍,货运汽车的空驶率高达28%。另一方面,企业还难以做到按订单实行即时采购,原材料库存期限长,物流成本高、效率低。
2、部门之间衔接不畅,资源整合难、合力小
企业普遍存在跨部门合作难、各自为政的问题,导致信息不畅通,部门合力作战能力差。如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了解甚少,互相之间缺乏配合与支持。虽然企业的每个部门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工作要求和特点,然而对整个企业而言,一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会影响到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如在企业货物装运中,物品出库后装货工作的效率将直接影响到运输车辆的调度和安排,而装货后给车辆带来的负载程度和物品在车辆内摆放布局则会影响到整个运输途中的工作。
3、物流改进制度欠完善,缺乏企业文化支撑
企业物流工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杂志网。当问题不断出现时,企业要形成持续改进企业物流问题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高效的运行。但这种持续改进的制度往往是流于表面,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实施,形成不了持续有效改进的企业文化。尤其对一些隐性问题,往往被制度的执行者忽视,以至于造成一个小问题发展成为影响整个企业运行的大故障。
4、信息化程度低,信息系统平台落后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物流业务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起步晚,网络化程度低,多数企业对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流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及运用的能力不强。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多限于对日常事务的处理,没有将物流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相对落后,在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水平低。此外,物流教育落后,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物流的发展。
三、约束理论视角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对策
按照约束理论的指导思想,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企业的物流问题:
1、识别制约物流系统的“鼓”物流管理毕业论文,提高企业管理的约束力
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物流问题,但往往因为资源缺乏或其他原因不能一并进行,因此普遍存在着一个如何选择着手点的问题。约束理论
认为,任何系统的发展总是受到极少数的关键环节约束或主导绝大多数的普通环节,企业系统中存在着“鼓(Drum)”、“缓冲器(Buffer)”和“绳子(Rope)”等约束要素及其关系。并把主生产计划比喻成“鼓”,根据瓶颈资源和能力约束资源的可用能力来确定企业的最大物流量,作为约束全局的“鼓点”,鼓点相当于指挥生产的节拍。所谓的约束即控制企业运营节奏的鼓点,在所有瓶颈和总装工序前要保留物料储备缓冲,以保证充分利用瓶颈资源,实现最大的有效产出。
因此,一方面企业要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即在物流管理过程中,不能将目光单一地集中在某一活动环节上,而需要立足于企业系统或整个物流的角度考虑问题,理清各活动环节之间的关系,促进物流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把握物流系统中的关键约束因素或环节,如将物流中的活动环节按其重要性进行分级并进行分级管理,识别对企业整体输出影响最大的约束因素的“鼓”以及与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尽快从复杂、过细的物流中理清思路,抓住企业进行物流规范、优化以及再造的着眼点。并从这些因素出发,进行重点分析、改进与提升,变“约束”为“非约束”,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动态分析系统中的约束因素,持续优化企业物流管理
企业物流中的约束因素总是存在的,并且随着物流管理的进行和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转移。如企业原有的约束可能存在于装卸搬运物流环节上,但通过引进新的装卸设备、改变搬运方式后,装卸搬运物流不再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而可能定单的处理又成为了企业物流的新的主要约束环节。约束理论中的TP(Thinking Processes)思维法就是针对管理过程中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形进行解决系统中约束因素的方法,即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必然性,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从而发现和解决“物流僵化”的问题。因此,企业既要对物流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同时要动态地分析企业物流中存在的约束因素(环节),使企业物流处于不断的优化之中。物流分析的难点在于物流内部关系的把握和处理,特别是当企业的约束不容易被识别出来物流管理毕业论文,企业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与变化的系统条件不相适应时,要更加需要及时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企业应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站在整个物流甚至企业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把握物流中各活动环节之间的关系,使物流分析简单化、清晰化,促进物流管理的持续和顺利开展。
3、建立企业“缓冲库存”,实现企业物流有效监控
在企业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的关系中,一般市场部门负责对产品的市场促销,生产部门负责确保及时交付货物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但这样的看似简单的分工往往却很难做到万无一失,也就是说,生产部门制造或交付的产品很难做到及时补给市场已经消费了的产品,其结果是丧失市场。约束理论中山“缓冲管理”原理表明,企业业务流程的下一层次上完成的库存作为一个缓冲存在,生产部门可以使用该缓冲来识别市场需求的变化杂志网。并且,缓冲库存的消费比率反映了不同的市场类型,如正常市场、峰值市场或季节性市场等。因此,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建立“缓冲库存”,并经常性地观察缓冲消耗,使企业内部的物流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环境的波动,对关键约束资源设置缓冲保护机制,目的是保护约束资源的作业时间不受其上游环节的故障波动的影响,从而保证整个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行。缓冲的大小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缓冲的补给水平正好满足当前市场要求,企业不必担心;二是在缓冲的警戒水平上已经开始消耗,意味着可能开始丢失具有高额利润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密切关注缓冲消耗的动态,还需及时安排订单计划进行补货,使缓冲的补给水平到达正好满足当前市场要求的水平;三是在己经开始丢失具有高额利润的市场份额上进一步加速消耗,这时企业需要加速补货,直到缓冲到达缓冲的补给水平正好满足当前市场的要求。
4、鼓励员工参与方案制定,减少优化管理阻碍
通常员工对企业的物流改进、创新或打破原有习惯时,会产生一种抵制的情绪,尤其是那些普遍存在部门分割、流程僵化的企业,这种来自企业员工的阻力更加明显和严重。此外,对物流管理进行改进的最关键一步是实施,因为实施方案牵涉到企业流程中的各个方面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员工以及各活动环节的效力。约束理论中的TP思维法认为,人们对于自己参与设计的改进方案一般抵制较少,使改进得以实现的关键是让那些对变革有阻力、有影响的员工参与制定改进方案。具体表现为寻找障碍、找出克服障碍路径的过程,并通过描绘“必备树”来辅助完成.
因此,为消除企业物流改进优化、创新的阻力,一方面企业可以在方案制定阶段召集各个活动环节的关键人物,尤其是那些受物流管理改进影响最大的人,引导他们指出障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有效解决那些不能预见的对组织改进产生阻力但可制定计划消除它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可将成功实现改进的活动集中在一起并描绘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TP思维法的“转变树”形式以明确各种活动的先后顺序,如图2所示。由此,企业可按照逻辑顺序以及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维绩效展开物流优化和再造。
正如约束理论指出的那样,系统中总是存在约束因素,当一个“约束”得以突破后,马上又会产生另一个因素成为新的“约束”。企业要时刻审视物流系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企业物流不断得到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固守原有物流模式。约束理论TOC研究在国内外都引起广泛的重视,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TOC在物流管理领域的应用正日益成为企业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企业物流绩效水平是一个长久的命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约翰逊、唐纳德?伍德.现代物流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郝皓.销售物流企业营销活动的实施者[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6)
3.孙胜楠、陈国华.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供需状况分析与发展对策[J].物流科技2007(2)
4.丁雯、文莉、张纬全.约束理论的管理方法及其在生产物流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9(9)
5.刘娜翠、邱荣祖.我国物流现状及展望[J].物流科技2005(6)
6.于团叶.战略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8)
7.刘炯艳.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管理:协同物流管理[J].改革与战略2006(4)
8.唐华.TOC:物流管理的新理念[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8)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