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写良友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良友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良友》画报二三事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良友及画报及读者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良友论文范文。
1926年2月15日傍晚,在大上海的奥迪安电影院门口,红男绿女们鱼贯而入,一幕新电影就要开映了.几个印刷厂的学徒在影院外面,正向来来往往的摩登男女吆喝着,这次叫卖的东西有点特别―――一份新鲜出炉的画报.
画报封面是一个手持鲜花、笑靥迎人的美人,那美人正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封面用彩色铜版纸印刷后,显得格外鲜艳夺目.人文荟萃的上海素来无奇不有,却从未见过这么一份靓丽的画报,而且此画报只售大洋一角,为优待街头读者还打了八折.路人的目光一下被这份画报吸引住,纷纷为之解囊.很快各个书店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前来订阅.画报初版3000册即靠这种最原始的方式销售一空,后来又追加了4000册.
这份叫《良友》的画报从此不胫而走,一纸风行全国.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知识阶层还是妇孺之辈,都对它爱不释手,无论在通都大邑还是穷乡僻壤,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布满了它的身影.“以致后来画报上印上一张世界地图,密密麻麻地印上良友的销地,并在地图上写着‘良友遍天下’.”(马国亮:《街头叫卖传遍天下》,《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三联书店,2002年)
《良友》画报在民国期间绵延近二十载,直到1945年10月才停刊,正式出刊共172期,另有《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和《良友八周年纪念刊―――美术摄影专集》特刊.那么多年基本每月一期,每期销量均数以万计,最高时竟达4万余份,不仅为当时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时事、都市时尚等诸多资讯,也为历史留存了中国尤其是上海社会的斑斓图景.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良友》出版时间之长,地域之广,销量之大,读者之众,在画报史上无出其右,连美国的《生活》亦相形见绌.这份画报几乎见证了20世纪20年代下半叶到40年代中期中国乃至世界的风云变幻,成了民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综合画报.
从鸳蝴派到海派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联德亲自操刀,他把画报推广到港粤,同样大受欢迎.但是“因成本过重,售价低廉,销数愈大,亏损愈重,乃于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读者之体谅,销数并无消减,反日见增加”(余汉生:《良友十年来》,《良友》100期,1934年12月).《良友》在中国画报界的江湖地位于此奠定.
伍联德把《良友》含义推而广之,渗透到了那些潜在读者日常生活之中,希望成为读者最亲密的良师益友.在第2期“编者按”中,他这样娓娓道来:“作工作到劳倦之时,拿本《良友》来看一躺,包你气力勃发.作工还要好,常在电影院里,音乐未奏,银幕未开之时,拿本《良友》看一躺,比较四面顾盼还要好,坐在家里没事干,拿本《良友》看一躺,比较拍麻雀还要好,卧在床上眼睛还没有倦,拿本《良友》看了一躺,比眼睁睁卧在床上胡思乱想还要好.”(编者按:《良友》2期,1926年3月)
《良友》画报一炮打响,深受广大读者青睐,使得伍联德对出版事业信心大增.胸怀大志的他已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觉得有必要腾手再大干一番,所以从画报第5期开始,便邀请周瘦鹃来担纲主编,以仰仗周氏在上海文化圈里的名气,自己则抽身去开拓一片新天地.
周瘦鹃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因编《爱之花》被几家剧社争相演出而暴得大名.周瘦鹃办刊路子是遵循游戏消遣原则,而《良友》办刊则是含有开启民智之图.周氏原则与《良友》抱负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两者在办刊理念上没什么共鸣.并且这位新主编对画报编辑实是外行,只是负责文字工作,图片编辑仍归伍联德亲自负责.周瘦鹃接手后唯一特点是对文学方面颇为重视,开始连载一些小说.原来“礼拜六派”的程小青、刘恨我、范烟桥等名字开始出现,浓烈的才子佳人气息与《良友》新闻综合显然相悖甚远.
画报第8期上曾刊出一篇“礼拜六派”小说《颤动的心弦》,立即有读者来信反映是篇肉麻的淫秽小说.大度的《良友》倒也毫不护短,第9期竟如实刊出批评其连载《春梦余痕》、《鬼火烹鸾记》格调低下的读者来信.这时有的读者甚至直斥画报为鸡鸣狗盗之徒出其门,所以士之不出也.
其实,一两篇文稿的选择失当实属寻常,但周瘦鹃确实不是画报称职的好主编.他对图片的组织、选择、编排都是外行,伍联德不得不考虑重新物色合适的人选.不过,周瘦鹃的趣味选择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良友》文学部分,或许这是当时大众趣味所决定的.
1927年第12期《良友》上刊出一则启示云,原总编周瘦鹃因忙于其他业务,从第13期起总编将由梁得所继任.送走了文坛名家周瘦鹃后,一位只念过半年大学的22岁青年走上了主编之位.
新主编梁得所是广东连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中学毕业于广州的美国教会学校,后进入山东齐鲁大学学医.但学医并非其兴趣所在,最终半途而废地放弃所学.恰好伍联德此时诚心邀他加盟,他幸运地成为《良友》画报的第三任主编,从13期一直主编到79期,他把画报推向了巅峰.
这篇论文url:http://www.sxsky.net/zhixie/419465.html
伍联德之所以决定延聘梁得所,是因周瘦鹃的前车之鉴,使他认识到画报销路重在内容,而不在主编是谁,所以他敢于大胆起用新人.
伍联德跟梁得所并非深交,两人之前只有几面之缘.梁本人其貌不扬,身材瘦小,举止文弱.伍联德第一次见他后,觉得他貌似只会读书.但几个月后却重用这位年轻的辍学大学生,转变之大确实让人感到意外.
后来从伍联德回忆中获知,梁得所此间因事前来接洽印务,伍氏再次会晤后,颇觉得他年少有为,并且较能领会伍氏办刊思路.尤为关键的是他俩有着一个共同爱好―――对美术的热爱,他们不约而同地翻译过西洋美术史,一人为《新绘学》,一人为《西洋美术大纲》.
重用梁得所反映出伍联德的独具慧眼,事实也证明了这个决策是无比正确的.
梁得所加盟《良友》伊始,一洗鸳鸯蝴蝶派的旧习沉疴,大踏步地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良,使这份画报实现全面现代化.《良友》逐渐从消遣无聊成为增广见识、深入浅出地宣传文化美育,启发心智,丰富常识,开拓生活视野的杂志.
梁得所上任后开始注入了新办刊思路,在他一次征订广告中,这么鼓吹道:“以美术的方法,集刊美术作品,时事照片,文艺和科学,与及其他有意趣的材料,务期供应各界民众之需求.”(封二征订广告,《良友》15期,1927年5月)
在伍联德之前提出的单纯知识诉求基础上,梁得所对办刊理念进行完善,前置了“美的,艺术的”两个平行定语,把其与知识放在同等位置―――《良友》目标是在普遍性园地培植美的、艺术的、知识的花果.换一句话说,这杂志不是供少数人的需求,而是“到民间去做各界的良友”(封二征订广告,《良友》15期,1927年5月).在梁得所看来,“美的”和“艺术的”观念传输要比一般知识启蒙要求更高,也更能体现《良友》自身水准.
原先画报以图片为主的叙述方式缺乏深入剖析,因此新闻背后少了意识的拽撑,苍白的文字经常仅作为图片的讲解和连缀出现.改换门庭的《良友》不仅办刊理念大变,还尽量吸引活跃文坛的新锐作家加盟,文稿涤尽“礼拜六派”奢靡之风,出现了田汉的《荆棘之路》和郁达夫的《祈愿》等.之后画报下面汇聚了一批海派文人,成了海派文学、海派绘画、海派摄影等重要阵地,像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等著名海派作家在这儿陆续登场等
良友遍天下
由于“成功”一词让人感觉帽子太大,一般自谦之士不敢自诩,所以给画报组稿带来困难,于是后期索性改为“名人生活回忆录”.山到成名自然高,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背后肯定有很多不同寻常的故事,回忆录可是一个励志的好题材,自然受到读者的欢迎.
各界名人的回忆录在《良友》开始出现,有出身穷苦的冯玉祥的《我的入伍前后》(101期),丰子恺的《学画回忆》(103期),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运动场上十二年》(110期)、巴金的《南国的梦》(144期)等除此还有很多各界名人,比如政治方面的陈公博,教育方面的张寿镛、廖世承,艺术方面的马思聪、黄柳霜,体育方面的李森,戏剧方面的洪深等.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良友类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专升本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5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资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资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良友》以名人事迹鞭策启迪那些彷徨迷惘的人们,从而深受读者欢迎,所产生的影响,从一位读者来信可见一斑:“《良友》每期的‘名人生活回忆录’给我非常的感动.我常常对朋友说,《良友》光是这一篇东西,已经值回四角钱以上.我看到现代许多名人的出身,都是如此刻苦,实在使人起舞,同时也使我得到无限的勇气.我现在的境遇也非常难过,但我看见许多有名的人物都同受过这样的命运,并且可以说比我更甚,我不敢自怨.贵志这几篇文字实在给我许多力量.我特地写信给你们致谢,并望你们能继续多登几篇.”(马国亮:《名人生活回忆录》,《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三联书店,2002年)这段话不仅是对画报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办刊思想最恰当的诠释.
《良友》犹如中国出版界园地里一朵可爱的蔷薇,逐渐成为大众心中挥之不去的良友,赢得了大众由衷的认可,如有读者来信称“良友曾给我们温暖,如黄昏暖室中的伴侣,从一九二六年起他代表着中国出版界、读书界、文化界,在国际发射着光辉”(杨彦歧:《再生之歌》,《良友》172期,1945年10月).
《良友》读者众多,在其百期纪念特刊中号称―――“《良友》无人不读,《良友》无所不在”.刊出的“本志读者一斑”,有一幅对开两页的读者群像,既有老舍、叶灵凤、张天翼、胡蝶、金焰等社会贤达,也有家庭妇女、职业女性、黄包车夫、小职员、学生、掌柜先生、戏院顾客等一般市民.“人人读《良友》”固不可能做到,或只是其一种宣传策略,但可看出其远大抱负和美好设想.
事实上,《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