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专科特困生就业的理想信念问题的相关电大毕业论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为您写大学生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大学生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专科特困生就业的理想信念问题的相关论文范文集,包括关于大学生及中学生及人际关系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大学生论文范文。

[摘 要]针对大专院校中特困生就业心理的理想信念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并且从特困学生的毕业前的计划、求职途径选择、就业单位选择、择业的考虑因素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专科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心理及理念,并提出:①重视专科经济困难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②增强求职择业指导工作;③开设绿色通道,解决后顾之忧,坚定理想信念,建立自信心,战胜自卑心理;④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建立“特殊群体”档案的对策,对今后有针对性地做好专科特困生就业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专科;特困生;就业;理想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70-03

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社会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压力日趋增大;此外,社会上对就业学生的学历要求逐年提高,在大多数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提出的学历要求底线是本科,有的甚至对毕业学校也有一定要求.在高校毕业生中,专科院校的学生地位最低,常因为学历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学生就业压力和难度远远高于本科生.据辽宁省教育厅统计,2003年年末,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5.2%.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7.2%,本科生就业率为94.3%,专科生就业率为71.6%[1].2006年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1.85%,专科生就业率为62.5%[2].2012年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5%,专科生就业率为60.3%.理工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专科院校的特困生作为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没有可持续进一步攻读本科、研究生的经济基础,即使能够完成本科、研究生的学业,由于基础学历的限制,在他们即将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受到一定的学历歧视,有人戏称这为“出身不好问题”.困扰他们的经济问题,造成了就业投入成本的不足;没有可依靠的“人脉”,使他们缺乏有效的就业信息资源,只身奋斗争取就业几乎成为唯一出路.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成本,个人理想实现的艰难和家庭寄予重托的压力,社会客观现实的不利因素,在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心理上的敏感、抑郁、焦虑和自卑.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困难家庭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人格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成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对于经济困难家庭大学生,从目前相关的文献资料看[1],研究者们主要把眼光放在这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2-3],对专科院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相对较少[4].

专科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和乡镇,特困学生较多.为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针对学生就业的理想信念,以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就学生毕业前的计划、求职途径选择、就业单位选择、择业的考虑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了解医学院校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真实就业心理及理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各专业在校学生思想情况进行收集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208份,回收有效问卷1026份,有效率为84.93%.

1.调查结果及分析

1.1 毕业前的计划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2011届困难家庭毕业生在毕业去向的计划上大多数选择“直接就业”,约占86.6%,少数人选择自己创业和继续学习.说明多数困难家庭毕业生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求职择业的严峻形势和自己家庭环境的特殊,希望较早地抓住机会,实现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指导思想.调查中学生对提问的回答,及在与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出困难家庭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的自卑和失望心理,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缺乏表现十分突出.许多困难家庭毕业生总是过低地估计自己,自惭形秽,更怯于别人瞧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这些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于竞争.一些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再次面试中更加自卑懦弱,不敢表现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这种不良心理使许多学生产生精神不振、消极、沮丧、失望和脆弱等现象.做好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与疏导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1.2 求职途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有68%的毕业生认为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机会求职择业,想通过亲朋介绍的占17%,认为应该由学校推荐帮助的占9%.选择其他途径的占6%.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开始走向社会,求职属于自身的事情,自己不放过一切求职机会.依靠自己积极主动求职的毕业生较多,说明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独立性较强,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社会现实需求.调查中学生对提问的回答,及在与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也从不同角度显示了他们对于就业存在的一些不公平和潜规则的不满心理.在就业压力下,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心理不满情绪容易积聚成疾,造成对许多事物产生偏激看法,将不满对象扩大至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例如,对所在学校或主管政府部门的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产生不满,怨恨家庭成员的指导、干涉及家庭经济条件限制等,嫉妒周围同学等.由于个人的具体关注点不同及实际情况差异,心理不满情绪产生原因和对象也千差万别,但社会舆论,包括互联网的导向不容忽视.例如,有的毕业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奖学金,没能在公务员招考中顺利进入政府部门工作,通常片面地将原因归之于人际关系导致的不公平竞争,由此产生消极悲观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1.3 就业单位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选择国家党政机关为5%,选择卫生事业单位的占73.9%,私营卫生单位为20%,自由职业不到1.4%.医学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大部分把专业是否对口、医院等级是否是三级甲等看做是很重要的参考值.对于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这一群体亦与其他毕业生基本相同,对就业单位的要求同样很高,只是数量略有下降.一部分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并容易实现的工作目标,以达到“先就业后择业”的目的.但大部分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总想寻找一份稳定不变的职业,同时又要求这份职业能有较高的稳定收入.他们心中向往的单位通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竞争激烈;对一些有需求的单位,由于社会评价、收入等多方面原因而不愿去.怀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求职应聘时总想一步到位,因此,在许多就业机遇面前,表现出顾虑重重,难于抉择,最终失去机会. 1.4 择业的考虑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在问卷中对择业的考虑因素选择“收入与福利”的为44%,“社会需求与自我发展”的为14.3%,“个人兴趣爱好”的为11%,“就业城市与工作环境”的为14.7%,“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为10%,“职业优越与晋升机会”的为6%.由此可见,收入与福利是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最先考虑的问题,反映出经济困难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生存压力较大,内心有所惧怵,急切希望拥有一份稳定并收入较高的工作.毕业生在选择社会需求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潜在的就业激情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意愿,希望将自身的发展与眼前的待遇有所兼顾,寻求二者的平衡.调查中学生对提问的回答,及在与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表明,一部分学生对就业缺乏理性认识,表现出对就业的焦虑和恐惧.就业对经济特困家庭毕业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理想的职业并非唾手可得,需要自己做出正确抉择和不懈努力: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不可能匆忙决定,往往需要经过多方面的了解与考察.许多毕业生在苦苦等待中,形成了焦虑的就业心理.这种焦虑心理,在专科学院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