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词人论文范文属于标准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词人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与诗词的鉴赏标准相关小论文查重标准。适合词人及物象及谐趣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词人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情 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这些话都说明了“诗主情”的道理.没有情,就没有诗词;没有炽热的真情,就没有脍炙人口的诗词.如:广州后浪青年诗社社长周燕婷,她的词以情真而感人.其《一剪梅·天未足寒,罗冈梅花未放》:
数遍青枝未展颜,花在春前,腊在春前.酿香情绪渐绵绵,可是相怜,应是相怜.玉笛冰魂尚未还,梦里关山,客里关山.快将风雪造严寒,人在梅间,诗在梅间.
天未足寒,梅便不放,女词人认为严寒旨在护梅,与雪侮霜欺论迥异,多情语也.“快将风雪造严寒”,想煞梅花,一往情深,诚为梅之知己.词有闺阁柔风,更带几分稚气,词人纯真之态可掬.《浣溪沙·接约》也是如此:
尘镜重开理晚妆,两蛾淡淡为谁长裙衣细拣费思量.几许心期轻错误,一丝情分暗收藏,黄昏渐近渐彷徨.
“黄昏渐近渐彷徨”,活画出女词人赴约前的微妙心态.
宋代词人贺方回的《鹧鸪天·阊门即事》,是怀念亡妻的名作: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孟郊《列女操》云:“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三、四两句用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象征作者的丧偶,刻划出自己的孤独和凄凉.结尾两句是全词的高潮,催人泪下.夜雨敲窗,一灯如豆,空床辗转,物是人非,妻子“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宛然在目.这首词,与潘岳的《悼亡》、元稹的《遣悲怀》和苏轼的《江城子》并传不朽,同以真挚、沉痛见称,具有永恒的魅力.
味 厚
《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说:“诗有别趣.”也就是说,诗词不能说教,要有趣味.这趣味的概念似乎模糊难定,严羽喻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实,抒情有情趣,状物有物趣,说理有理趣,诙谐有谐趣,都可称为诗趣.
情趣来源于痴情.“人生自是有情痴”,情到痴处,往往想入非非,平添诗趣.纳兰性德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地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由于词人不能与心上人相聚,似乎春天就不应该降临人间,真至情之语.吴梦窗的怀人词,更是感人:“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因怀人而想到“纤手”,因“纤手”而想到“香凝”,以致怀疑黄蜂亦为“香凝”而“频扑”,痴态可掬.陈楚南题《背面美人图》:
美人背倚玉栏杆,惆怅花容一见难.
几虔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词人的论文范例 | 大学生适用: | 学位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18 | 写作解决问题: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全是孩子口语,妙极!
物趣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对事物的体察入微;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物象.杜甫好“细推物理”,他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等,都横生妙趣.有些物象,如杨柳、晓风、残月,是人人都经常见到的;但一经柳永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千古名句.清代王渔洋给他写挽诗,还用这组物象:“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有人为纳兰性德的词集《饮水集》题诗,也用了这组物象:“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这说明写景写到妙处,能使人永久铭刻于心.今人阚家蓂的“吹波金鲫碎流霞”,林曼兰的“小桥人伫立,钗影乱波间”,诗境明丽,语言新巧,酷似韦应物的“夕阳明灭乱流中”,也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妙.
理趣是诗人因物而兴感,因感而悟理,感情得到理性升华的结果.如罗隐《咏蜂》中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均极富理趣.
谐趣风格多样,或因物兴感,或寓庄于谐,都可使读者在轻松中受到启迪.今人龙永宁的《西江月·偶失眼镜》就是一例:
一片朦胧风景,宛如混沌初开.是人是物总难猜.但见团圆色彩.莫怨花笼轻雾,休嗟月暗瑶阶.不分明处少愁来,难得糊涂世界.
寓庄于谐,在幽默中抒发了严肃的人生感慨.
为讽刺吃喝风,有人写了一首咏鳖鸡合制的高档菜“霸王别姬”,也寓意深刻:
会议华筵次第开,厨师知趣费心裁.
乌江千栽西风冷,又见虞姬赋别来.
侯孝琼的《鹧鸪天·感怀》,也颇具谐趣:
绛帐生涯不计年,成阴桃李岂三千而今教授初称副,已放浓霜入鬓边.秋易老,月难圆,风风雨雨纻衣宽.西窗频报归休近,苜蓿栏杆倚暮烟.
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巧妙地抒发了胸中的感怀,而又不使读者感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