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朴学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水经注》案与现代思想史上两条道路的争相关硕士毕业论文。是抄袭论文专业与朴学及科学及哲学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朴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戴震校《水经注》抄袭赵一清、全望祖一案,是清代学术史上的大公案.重新考证《水经注》案,在胡适看来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新文化发展方向的问题,意义重大.
关 键 词 :《水经注》案;胡适;戴震;中国文艺复兴;科学;玄学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083-02
胡适晚年,穷二十年之功,以二百万字的著述,从事《水经注》的考证,对此,许多人认为纯粹是浪费精力,认为将学术界“已成定谳”的《水经注》公案翻出来,做的是一件无意义的工作.
事实上,重新考证《水经注》,在胡适看来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新文化发展方向的问题,意义重大.而其源头,则要从二十世纪初由胡适、梁启起等人所阐释的所谓“中国文艺复兴”谈起.
一、
所谓戴震校《水经注》抄袭赵一清、全望祖一案,是清代学术史上的大公案.事情的原委大致是这样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戴震参与四库全书的修订工作,并主持《水经注》的校理,并成为当时《水经注》的官方版本.然而在戴震逝世后三年,乾隆四十五年,四库馆中发现了由浙江采进之民间刊刻的赵一清《水经注》校本,于是出现殿本《水经注》戴震“参用”了赵一清校本的谣言,但在当时并没有激起什么反响.事隔五六十年后,道光间魏源、张穆等人撰文指斥戴震主校殿本《水经注》“袭赵”.民国初年,王国维、孟森等人进一步推波助澜,于是一桩 “抄袭”案件经几代人辗转流传,“几成定谳”.
此案经过胡适的考证,得出结论:戴震在四库馆主校《水经注》期间,赵一清本《水经注》虽已进献四库馆,但戴并非得见,因而也未袭赵.而赵本与戴本的相同之处,胡适认为是属于科学史上平行研究同时发明的案例.
在胡适看来,由于戴震以博学与考据功夫名动京师,所以当时以举人身份破格入四库馆.然而,事过五六十年后,魏源、张穆诸人为何指摘戴氏抄袭呢?胡适说,魏源等人“欲为朱子报仇”.甚至近人王国维、孟森等人的仇戴心理,也是基于一种“为朱子复仇”的“正谊的火气”.胡适引魏源攻戴之说为证:“平日谈心性,诋程、朱,无非一念争名所炽.其学术心术均与毛大可相符.江氏不愿有此弟子也.”毛大可即毛奇龄,著《四书改错》,专攻朱子.而江氏(慎修)为戴震同乡老师.据魏源等人说,戴震名重京师之后,对江慎修不称先生,但称“同里老儒”.因此构成戴震的另一条罪状:背师盗名.对于魏、张、王、孟诸人的心理,胡适有过一段精辟的分析:
顷又重读静安先生《戴校水经注跋》,颇感觉这公案背后终不免有戴学与朴学之斗争余波.戴学所以异于朴学,正因为东原不甘仅仅作一个“声音训诂名物象数”的大师,而要进一步做哲学思想的破坏与建设.纯粹朴学的大学者都无此胸襟,亦无此胆力,故当时人学人--除洪榜外,--都不能了解,也不能欣赏东原的哲学著作与思想.“摩登”如静安先生,也还不免抱此成见.静安说东原“于六经大义所得颇浅”.试问清代朴学大师之中,谁人“于六经大义所得”不浅耶?静安先生自己著作等身,其于“六经大义”所得几何耶?说他“欲夺朱子之席”,真是陋儒之见.说他“亦未尝与孔孟合”,亦是全不了解戴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二千余年中,究竟有哪一个思想家“与孔孟合”耶?等所以我总觉得王、孟诸人攻击东原窃书一案的背后不免有几分“卫道”“护法”背景.其意若曰,“戴东原欲夺朱子之席,总不是什么好东西,什么‘可忌可耻之事’,他都做得出来!这并不足怪!”
在胡适看来,在戴震抄袭一案中魏源、王国维等人都是基于同一种心理:为朱熹复仇.而戴震与朱熹相去几百年,又何仇之有呢?这里便牵扯到清学内部的所谓“汉宋之争”.所谓“汉宋之争”据胡适的解释,是指清初的学者,嫌宋儒用主观的见解,来解古代经典,主张师法汉代经师,并自命这种以考据、训诂为业的学问为“朴学”,以区别于宋明高谈性理的“理学”.而所谓理学,虽然一般以陆(象山)王(阳明)为正宗,但因朱熹在官学中的崇高地位,故而向朱子问难,而戴震针对的目标显然是朱熹,于是崇尚朱陆的宋学派视戴震为眼中钉,甚至捏造出一个“《水经注》袭赵案”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文来源:http://www.sxsky.net/chaoxi/459742.html
胡适之对攻戴派的心理分析不泛神来之笔,而他为戴震翻案的心理动机同样耐人寻味.胡适写作此文的时间是1944年10月,其时王静安、孟心史诸人均已做古,而胡适痛责王、孟两位前辈,大约也不免动了一点“正谊的火气”.笔者以为这里面牵动现代学术史上的一桩大事因缘:整理国故与所谓“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等人视清代考据学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而戴震则是这一“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帅和旗帜,所以为戴震辩诬翻案,于胡适关系重大.不仅关涉对胡适半生事业的评价问题,更有甚者,关系到中国思想史的方向.
二、
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类似说法,晚清民初曾流行一时.但将这一概念系统化、“科学化”着力最多的当推梁启超、胡适两人,所以后人多将这笔帐算在梁启超头上,并非全无道理.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上发表《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大势》,首次将清代的考据方法比附培根的归纳推理法,着眼点主要是朴学的方法论,在义理方面,梁氏仍然站在理学的立场上加以掊击.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朴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 大学生适用: | 硕士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63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 职称论文适用: |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1923,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再次全面检讨清学.将“文艺复兴”的提法系统化,几乎完全推翻了前文对汉宋两学的评价.我怀疑梁启超这种立场的转变多少受到胡适的影响.胡适自1917年回国应聘于北大之后,名声鹊起,基本上已取代章太炎、梁启超诸人而成为新的时代旗手.而他之所以成名,除了提倡白话之外,和他一开始便占领了“国学”的制高点是分不开的.胡适通过对国故学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的重新整理,使其重新焕发出生机.他的理想是要在考据和义理两个方面为汉学全面平反,并使得胡适版的清代学术主流完全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同调.
胡适大概是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论中首次提到“中国文艺复兴”,他在导言中说:“这个时代(指清代),有点像欧洲的”再生时代“(旧译文艺复兴时代)”.而后又继续完善了这一说法,尤其在《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清代汉学的科学方法.
胡适将清儒的科学方法总结为两句话:(1)大胆的假设,(2)小心的求证.认为这一原则很符合近代实证科学的原理.他对“汉学”的义理分析,首先见之于《几位反理学的思想家》一文.在此文中,胡适将戴震等人看是新哲学的代表,将胡稚辉看作是反理学运动的最近的一位代表.他认为所谓“理学”,其实是禅宗、道家、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而近世哲学的反理性运动,代表了“人类常识”的进步,这一观点,他在对戴震哲学的介绍中表达得最充分.
胡适说戴震对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的“理”论.他例举戴震的这一段话说明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