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历史地理相关论文答辩,关于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历史地理及历史地理学及自然地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历史地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要讨论中国环境史现状及趋势这个问题很困难,因为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学科边界,目前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学者来自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除了题目明确标出环境史研究字样的论文或者著作之外,判断哪篇论文或者哪本著作归属环境史很困难.由于我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二十多年,所以下面主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包括环境史起源及研究现状、中国历史地理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关系、我对中国环境史研究趋势的看法等三个部分.
一、中国环境史研究现状
多数中国学者认为,环境史研究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率先在美国兴起.按照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aelWilliams)的说法,其源头可以追溯至美国的资源保护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历史以及学术界的思想史.濮德培(PerdueC.Perdue)认为,当代环境史研究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始自20世纪早期的法国年鉴学派,另一个是始自20世纪70年代那些研究美国边疆地带发生的环境变迁的学者.罗德里克纳什(RoderickNash)认为,他是美国最先提出环境史术语的学者.1977年美国环境史学会成立,同年《环境评论》(EnvironmentalRe-view)创刊,这些表明环境史在美国成为一门学科.
写历史地理本科论文的步骤
播放:22438次 评论:6932人
环境史作为一个学术用语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1990年代,高岱、侯文惠、曾华璧就开始著文介绍美国的环境史研究和环境思想史.在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史应运而生.1993年,由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和澳洲国立大学(AustralianNaionalUniversity)太平洋研究学院合作在香港举办了《中国生态环境历史学术讨论会》,这是第一次以中国环境史命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的论文集《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共收集论文24篇,这些学者分别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其中有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伊懋可(MarkElvin)、美国乔治大学的约翰麦克尼尔(JohnR.McNeil)、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罗兹墨菲(RhoadsMurphey)、美国印地安纳州立大学的邓海伦(He-lenDunstan)、美国加州惠迭尔学院的马立博(RobertB.Marks)、法兰西学院的魏丕信(Pierre-Etienne)、法兰西远东学院的蓝克利(christianLam-ouroux)、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孟泽思(NicholasK.Menzies)、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的斯波信义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的刘翠溶等.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涉及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多个方面,按照主题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环境史的研究方法、人类活动引起的植被、地貌景观的变迁、流行病史研究、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感知以及政策对环境变迁的影响等,研究时段集中在明清,有的延伸到今.这些研究集中体现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思考,视角新颖,方法独特,对此后中国环境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此后,“中央”研究院又分别在2002年、2006年、2010年举行了三次有关中国及东亚环境史的会议.2005年在南开大学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研讨会”,会后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
目前环境史在中国被认为是历史学领域内兴起的一个热门分支,越来越多从事历史地理、世界史、社会史、经济史和农业史等研究领域的学者加入环境史研究队伍,中国一些高校如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纷纷组建了以环境史或者生态史命名的研究中心.其中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6月,是国内第一所设立环境史专业学科的高校,在环境史专业下分设“中国环境史”、“外国环境史”、“灾害、疾病和公共卫生史”三个研究方向,采用跨学科的培养方式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现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环境史研究队伍.
关于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内容台湾学者刘翠溶提出10个命题,包括人口与环境、土地利用与环境变迁、水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工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疾病与环境、性别族群与环境、利用资源的态度与决策、人类聚落与建筑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等.此后,美国学者马立博(RobeaB.Marks)则把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气候变迁、水利建设、森林退化、领土扩张、生态系统的单一化、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1949年以来的环境问题与之前三千年的环境问题的比较以及中国的生态承载力等看作中国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从这些命题可以看出,受到个人专业背景和关注对象等的影响,每个人对环境史研究的内容的理解也相异,所以对环境史现状研究要做个综述是非常困难的事.到目前为止,利用期刊网检索到的中国大陆有关环境史研究的综述只有两篇,一篇是2003年张国旺的评述,从这个评述来看,主要介绍的是诸环境要素的变迁,包括气候变迁、海陆变迁、沙漠与沙漠化、植被的变迁、野生动物的变迁、水文的变迁以及灾害史,这些内容都是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对象.而环境史的综合研究这部分主要介绍的是环境变迁史.与其说该文是环境史的综述.还不如说是一篇历史地理的综述更合适,因为文中介绍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历史地理学者的著作.另一篇发表于2010年,这篇文章在第一篇综述的基础上,补充了刘翠溶提倡的几个命题来界定环境史的论著.此外还增加了生态思想、环境认知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区域性整体环境变迁、南方地区环境变迁以及书评等选题的内容.值得指出的是,《南开学报》自2006年开始开辟了《生态环境史》专栏,发表有关环境史研究的论文,并延续至今.国内一些学者近年也致力于翻译国外有关环境史的著作.一些出版社也组织了一系列的翻译活动,如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自2009年始推出“国际环境译丛”系列图书,加大引进国外优秀环境图书的力度.
二、中国历史地理学与中国环境史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距今一万年的全新世以来,尤其是近三四千年来地理环境变迁过程及其规律和原因的学科,按照关注点不同,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个研究方向,其下又可细分出诸多分支领域.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起源于1934年顾颉刚与谭其骧发起的“禹贡学会”及其会刊“禹贡”半月刊,受日本侵华的干扰,在出版80期之后停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陷于停顿.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经世致用的指导思想下.历史自然地理获得较大发展,人文地理则裹足不前,呈现学科方向的不均衡发展.当时的历史自然地理学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有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他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绘制了一条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中国科学院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分册按照气候、植被、水系、海岸、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分为五个专题,分区域对这五个自然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变迁及规律作了探讨.自1978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历史自然还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由于逐渐走出原来的思想禁锢,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的局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主要成果和进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大型图集和词典的出版.其中由中国社科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八册《中国历史地图集》于1987年出齐,成为本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必备工具书.在其影响下,《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国历史地震图集》、《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以及《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相继问世.
关于历史地理相关论文范文文献,与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相关论文答辩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