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比较文学方面论文网,关于近年中国比较文学概述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比较文学及跨学科及诗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比较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模式.学者们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索集中于梳理比较文学学科史、开创比较文学理论范式.以跨文明和变异学为核心的比较文学新理论,直接推动比较文学科学理论建设.中西比较诗学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独树一帜.面对中国文论“失语”困境,学者们提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西文论平等对话、跨文明研究等出路.比较文学实践研究渐渐摆脱传统“X+Y”式的肤浅比较,走上跨学科、跨文明、变异学研究.对前人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史和比较文学学术史意义重大.
关 键 词:比较文学学科史;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西比较诗学;跨文明研究;变异学
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8—0166—06
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迅猛,已经渐渐成为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一大批杰出学者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卓有成绩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前赴后继,优秀教材、理论著作、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面对如此红火的研究现状,及时有效的阶段性总结意义重大.本文根据近年出版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著作,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概述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状况.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索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离不开理论探索.理论研究作为风向标,决定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走向和历史进程.
1.对比较文学学科史的梳理
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首先体现在对“中国比较文学史”及“比较文学学科史”的梳理.
1996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徐志啸的专著《中国比较文学简史》.贾植芳先生在序言中说道:“他对比较文学在我国的历史渊源、发展流变以致蔚然成为我国一门有独立的学术地位与价值的学科,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叙述和描绘.等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增加了新的学术积累.”①全书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分为史前期、发轫期、初兴期、发展期、滞缓期、复兴期等,各时期内以富有代表性的个人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为论述对象.
乐黛云、王向远所著的《比较文学研究》虽然没有以“史”命名,但对“比较文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详细论述.“中国的比较文学并非欧美比较文学的分支,也不像欧美比较文学发端于大学讲坛.它是中国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全书有意区分“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学学科”两个概念.前者是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要求,后者是在西方比较文学学科影响下建立的一门学科.学科化促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更加系统,人才培养呈阶梯式发展,效率提高,成绩斐然.不过,《比较文学研究》对此问题的探讨尚局限于理论层面.2007年,严绍璗、陈思和主编的《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则以“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为依托,立足于比较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重点讨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问题.首届论坛以“关于比较文学学科的范畴、观念和方法论的理解问题”为讨论核心,第二届论坛则以“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和学科身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者的关系”为议题.全书所呈现的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建言,特别是学生培养、教师教学以及学位论文规范等方面的讨论,启发性很大.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必须以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史为根基.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关键期,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学科史》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书第一编“欧洲的曙光”,以法国学派影响研究为中心,兼及英国、德国及北欧,意大利及南欧,俄国及东欧比较文学学科史,分别阐明其基本理论、学科发展史及学科史地位.第二编“欧洲北美的崛起”,以“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为中心,论及加拿大比较文学学科史以及当代欧洲(法国、苏俄、英国、德国等)比较文学学科史.第三编“东方的回应”,以“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为核心回应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同时,梳理了港台、印度、日韩和阿拉伯、南非的比较文学研究情况.比较文学研究须有世界眼光,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是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洞悉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史才能够明白:继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之后,跨文明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主流.中西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阶段所肩负的重任.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2.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范式的探索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期.对比较文学学科史的梳理是“承前”,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范式的探索则是“启后”.一直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秉持着以学派理论为框架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此体系造成学派与研究领域隔阂,容易产生误解,认为法国学派只有影响研究而没有平行研究,美国学派只有平行研究而没有影响研究.为了打消隔阂,消除误解,曹顺庆在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中果断打破学派理论体系,概括出一个全新的学科理论范式.该书明确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四大研究领域:一个基本特征即“跨越性”,包括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即“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特别是“变异研究”的提出,拓展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举解决了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少令人困惑的难题.“比较文学的变异学将变异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来探索文学变异的内在规律.”③比较文学理应蕴含“跨越性”和“文学性”,在跨越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影响和制约,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变异.文学变异学主要从五个层面进行:语言层面变异学研究、跨国与跨文明形象的变异学研究、文学文本的变异学研究、文化的变异学研究以及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其中包括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等.曹顺庆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将“译介学”从“媒介学”中抽离,置于“变异研究”名下,亦属首创.在《比较文学教程》中,曹顺庆指出:传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只注重文学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实证性影响关系,故将译介学划为媒介学.这种观点忽视了接受者主观选择的能动性和心理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文学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发生变异,因此,译介学关注的是文学在被翻译过程中的变异关系,理应被归入“变异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科学或一门学科,不能沉溺于学派隔阂.中国比较文学想要创新,首先要打破法国学派平行研究、美国学派影响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派构成论.曹顺庆的《比较文学教程》以四大研究领域划分比较文学新学科理论体系,将比较文学研究按研究领域分门别类,领域有交叉,方法可通用,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比较文学第三阶段“中国学派”的建立,迫切需要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作支撑.《比较文学教程》适时而出,“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教材的一个新体系”④.
3.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张宏的《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就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出了积极尝试.全书先总论比较文学的学科形态,肯定比较文学的超越性,得出“从根本上说,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学科”⑤.比较文学不是专讲理论的学问,具有
比较文学方面论文范例,与近年中国比较文学概述相关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