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相关论文范文集,与孟子对生命的伦理关怀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论文是一篇生命伦理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关于孟子对生命的伦理关怀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生命伦理及生命及财经大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生命伦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孟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学说,以“性善”为基础,仁义礼智四端扩充到尽心,是人对自身一个伟大的发现.孟子旨在通过心性的修养,找寻生命的意义.孟子提出的“见而不忍”之心,不仅是特殊的内在情感,也外在表示了道德主体的行动意向,“无欲害人之心”,是“仁之端”体现了人对生命的尊重;“恻隐之心”是人生而有之的同情心,体现孟子对生命的伦理关怀.

【关 键 词】孟子;生命伦理;仁爱

生命伦理学领域中主要奉行五个基本原则:公正原则、关怀原则、尊重自主性原则、不伤害原则、仁慈原则.[1]而孟子对生命的伦理关怀中,仁爱之说体现了关怀原则与仁慈原则,“见而不忍”体现了不伤害原则;“恻隐之心”也体现了仁慈的原则.总体来说,仁心体现的正是对生命的尊重,这都充分证明了孟子对生命的伦理关怀.

一、“仁者爱人”

孟子提出仁者爱人,这亦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概括.他在发挥孔子的“爱人”思想时,还着重强调了“仁民”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梁惠王上》)[2]这里所提到的“推恩”,“推其所为”,是对孔子的“忠恕之道”即推己及人说的进一步阐述.


怎么写生命伦理本科论文
播放:29837次 评论:7689人

孟子认为,仁爱的基础是善良之心.知识是通过外部的累积与学习来得到的,并不能自身由内而外自主生长;而人的心却是可以扩充的,扩充的力量就是仁.性善于心而仁得以扩充,从而才有了仁义礼智四端,从四端以言尽心、知性、知天;因而,孟子凡说道“推”时,无不以仁为基点.只有在仁德的体现上,才能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尽心》上),即是《论语》上的“天下归仁”;克己而突破自己,以与天下为一体,此时天下皆归到自己仁德之中,亦即是自己与人类同其忧乐.[3]

孟子性善仁爱的学说是人类的财富,通过内心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命运,从而掌控命运,解决生命给我们的课题.每个人从经历中得到的觉醒,使他不在只是追求外在的物质安逸,也注重精神上的充实圆满,两者缺一都无法使生命获得安稳,是无法安顿人的生命的.

孟子的“推恩”是有限度的,他并不是主张平等地爱众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他区别仁民、亲亲和爱物.“仁之而弗亲”,此说明不应平等地推己及人.孟子所谓的仁德,仍然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特别是维护封建家长制的道德,这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的.[4]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仁者爱人的思想应该有新的解释,“仁”依旧可以作为每一个人心中的准绳,推己及人,是对生命的尊重,是道德方面的要求.正是因为存仁之心,面对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冲突,我们能够更加的宽容,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因为仁者之心常在,万物皆备于我,生命才能得到自身的安宁,与周围的生命互帮相助;因为仁爱,遇事公正,关怀处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个体的自主性,怀有仁慈之心,这也充分体现了生命伦理观的基本原则.

二、“见而不忍”

孟子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5]

齐宣王对于禽兽生命的“不忍”情感,孟子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情感就是“仁”的表现.“不忍”之心具有的感性的直观性,是君子仁德的基础.看到了生就不忍心见到死,听到了声音就不忍心将其作为食物,不忍之心此刻体现在了仁慈的行为上.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省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尽心》下)[6]

不忍之心,不仅是内心的感触,精神的活动,也着眼于生活,指导实践.心是属于个人具体存在的,一个人若能将忍心的范围加以扩充,用“不忍”与“无欲伤害之心”来指导实践,仁是用不尽的.在孟子看来,“不忍”首先所面对的是他人现实的生命,而通过这种存在于自己生命之外的感悟更加能够体会生命本身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也可以说只有在真正面对生命现实的时候,“不忍”才能作为由一种直观的道德感受提升为一个伦理原则.[7]

三、“恻隐之心”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8]

“恻隐之心”是指同情心,“羞恶之心”是指羞耻心和憎人为恶的心,“辞让之心”是指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指分辨善恶的心,孟子把四心作为四德的开端,四德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这鲜明地表明人的道德来源于主观意识.关于恻隐之心,孟子认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不存在任何的外在利益,就像见到婴儿爬到井边,人都会自然想去营救.

“恻隐之心”又可称为“怵惕恻隐之心”,朱熹解释道:“怵惕,惊动貌.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人们在一定情境之下他人处于危险、困难和痛苦之中所引起的多种情感的集合表现.[9]在孟子这里,它是先天就为人所固有的,而“不忍人之心”是“恻隐之心”发生作用后所产生的一种后果.“恻隐之心”首先是面对弱者处境的关切怜悯同情之意,这种感情固然存在,但它不是必然表现于行动,“恻隐之心”是“不忍人之心&#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