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科举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科举学与科举文学的关联互动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科举及古代文学及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科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兼具经学考试与文学考试的性质.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科举时代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书至上的诗书社会,是一个朝野尚文、大多数读书人皆能吟诗作文的文学社会.科举与中国古代文学息息相关,当今科举研究也与古代文学研究密切相关,两者关联互动.从科举学进入文学,主要是为科举制平反的大环境,为重新认识科举文学的价值提供了舆论与理论支撑.由文学进入科举学,则是从文学领域为科举学开拓一个广阔的学术空间,使科举学更为繁荣.
关 键 词:科举学;科举文学;科举
中图分类号:D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6-0025-08
收稿日期:2012-10-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AFA110008)
作者简介:刘海峰,男,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科举学是近年来日趋活跃的一门专学,科举文学是逐渐受到重视的一个研究专题,两者关系密切.笔者曾发表《科举文学与“科举学”》一文,阐释了科举文学的概念,分析了科举文学的主要内容以及从科举文学走向科举学等问题.本文将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科举的文学考试性质,梳理唐宋科场中经术与文学之争的脉络,探讨科举评价与科举文学史的重写、科举文学研究与科举学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一、科举的文学考试性质
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具有文学考试性质.文学科举产生了科举文学,科场中产生的试帖诗与律赋、策论、八股文本身便有一定的文学性,而且以文取士与唐诗的兴盛、唐宋古文运动、元代戏曲、古代文论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科举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清两代大部分小说或多或少与科举相关,或者至少找得到科举的痕迹.
取士应该以经学为重还是以文学为主,曾经有过曲折反复和激烈争论.在实行科举制的1300年中,从唐代至元代科场中存在错综复杂的经术与文学之争.经术指中国传统的经学儒术,即统治者一向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学说;文学指注重形象思维的文章辞赋,即讲究赋、比、兴,祖述风、雅、颂的诗歌文采,以及追求词藻华丽的写作章法等.文学才能向来是科举取士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
初唐史臣对文学的功用已有精炼的概括.魏征等在《隋书》卷七六《文学传序》中说:“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或离谗放逐之臣,涂穷后门之士,道轭轲而未遇,志郁抑而不申,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潭,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往往而有.是以凡百君子,莫不用心焉.”姚思廉在《梁书·文学传序》中也说:“经礼乐而纬国家,通古今而述美恶,非文莫可也.”
唐代是一个崇尚文学的时代,大唐帝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相对其他朝代而言,唐代的科举取士特别是进士科较重文学诗赋.自调露二年(680)刘思立建议进士加试杂文以后,“文擅清奇,则登甲科,藻思小减,则为不第.”唐玄宗在位的盛唐时期是最重视以文学取士的时期之一,进士科被称之为“词科”,进士出身者在唐代政治中的影响也迅速增大.随着诗赋在进士科考试中成为主要内容和录取标准,甚至以诗“赎帖”取代经学考试内容,进士科的文学考试性质日益明显.“国家代天下以文明,奖多士以文章”;“国家以文德应天,以文教牧人,以文行选士,以文学取士:二百余载,焕乎文章”;“今则仕由文学,著官至清显”;“当今由文学求用”.这类说法在唐人文集中经常可以看到.
“晋人尚旷好醉,唐人尚文好狎.”崇尚文学、以能文为贵的社会风气在唐代颇为浓厚.唐代文学繁荣昌盛,诗歌尤为普及、优美,因而唐代被后人称为文学的时代.中唐时独孤及说:“唐兴百三十余年,天下一家,朝廷尚文.”由于朝廷尚文并以文取士,因此朝野上下皆贵重文学,以不能文为耻.随着进士科的文学性质愈来愈明显,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距离也愈来愈大.因此,在许多中唐士大夫看来,进士科乃离经叛道,于是出现了激烈的经术与文学之争.这种争论在唐后期到北宋中叶之间延续,并往往与科举取士中的子弟寒士之争、区域公平之争等交织在一起.
宋代的经术与诗赋之争愈演愈烈,进入了针锋相对的冲突阶段,许多著名人士都卷了进去.在北宋中叶的两派争论中,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等属于经术派,欧阳修、苏轼等属于文学派.他们在主持科举考试时,或侧重文学辞赋,或侧重儒家经典.到后来,为平息长期以来的经术与文学之争,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十一月,三省奏立经义、词赋两科.此为倡导进士分立经义与诗赋两科取士的开端,然而,以北方人士为主的洛党力主以经义取士,反对恢复诗赋,而以南方人士为主的蜀党则要求恢复诗赋.到元祐四年(1089),才最后确定分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两科取士.
唐宋之间重视用诗赋为考试内容,除了由于朝野重文风尚以外,还因为诗赋具有较客观的评判标准.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礼部贡院言:“盖诗赋以声病杂犯,易为去留,若专取策论,必难升黜.盖诗赋虽名小巧,且须指题命事,若记问该当,则辞理自精.策论虽有问题,其间敷对,多挟它说.”元代也有人认为,诗赋取士格律精当,有利于评卷至公无私,因此得人最多,被前人视为“将相科”或“龙虎将相之目”.而若只用经义、明经等科,“将见公道扫地,关节大行,上下成风,相率谀伪,其弊有不可胜言者矣.”可见,专以经义取士也有很大的弊端,最好是词理文采兼备.
诗赋不仅能考察形象思维能力,而且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水平.由于帖经和墨义测试的是较低层次的技能,故逐渐为人所轻,至宋代以后慢慢退出科场.后来诗赋又逐渐演变成宋元时文,到明代则主要考八股文.八股文以经学为里,文学为表,以义理为风骨,内容虽是经学,形式却是文学,是一种糅合散文的章法、骈文的排偶和近体诗的格律而构成的一种文体.试帖诗和八股文有一共同点,即都有格律规范,要求很严,这两种考试文体都易于出题,易于判别水平高下,一眼就可看出轻重优劣.在极端严格的形式之下,要能出奇制胜,写出意义不俗、文字优美的文章来,确要有很高的文字水平和思维能力.而且,古人认为文如其人,八股文关乎人的品性.清人便说:“制艺一道,实与造化相通,因风会为转移也.”“今日制艺,即汉宋策问.寸晷之中,而其人品谊觇焉,学问见焉,性情出焉.”虽然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章辞章,从今天看来,科举是一种经学考试,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学考试,一个人的文学水平往往决定其是否能被录取.1903年,有位西方人士在《中国的三年大比》一文开头便说:“文学才能在中国享有最高的声誉,政府官员都选拔自受过教育的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读书人信奉的信条,在许多方面可以把它看成是柏拉图理想的哲学原则的注释.”科举制的真正目的并非选拔文学家而是选拔从政人才,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为了考察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为了测试其智力水平和文化素养.诗赋可以言志,家事国事天下事、个人抱负和习性好尚皆可以从诗赋中曲折表达和宣泄出来.只有才情并茂、文理优长的人才写得出好的诗赋.而八股文、策、论等文体,考察的标准也不外乎“文”与“理”两个方面,文采始终是科举考试注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总体而言,科举始终兼具经学与文学考试性质.
二、科举对文学发展的促进
关于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学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学术界有不少争论,或者认为科场中很少产生杰出的文学作品,科举对文学不仅没有促进作用,而且往往有消极的影响.我以为,转换了认定科举很坏的思维定势,便可看出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方面是积极的.
应试的压力、制式的规范,确实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发挥和想象&
科举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科举学与科举文学的关联互动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