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教育学类有关论文答辩,关于教育现象学视野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的视角转向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教育学及师范生及伦理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教育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调查发现,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科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材内容远离课堂生活、教学过程缺乏人文情怀、课堂学习缺乏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缺乏实践关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教育学教学的实效性.教育现象学为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文的视角,呼唤着建构一种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育学.具体表现为改革教材:不仅关注知识的宏大叙事,而且关注个体的经验叙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替代父母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科知识,而且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好的教师应该富有教育机智:不仅关注教学的技术层面,而且关注教学的实践智慧.
关 键 词:教育现象学;公共教育学;学科视角;生活视角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5-0061-06
一、传统教育学教学的“学科视角”
当前,我国公共课教育学教学定位在书本世界和学科知识,注重从学科自身发展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忽视了师范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发展和智慧养成.这种对学科的强调没能帮助师范生从整体上理解学校教育的实践和意义,也没法为师范生展现一个生动的教育生活世界.我们采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教材编排、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调查了首都师范大学在职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本次调查分别设计了访谈提纲和学生问卷.其中,问卷调查集中安排在2009年12月14日到18日(学期末的最后一周),访谈调查则贯穿在整个学期之中.问卷调查综合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年龄、年级及性别等多种因素,随机抽取了首都师范大学2007、2008级学过教育学的非教育学院学生共320人.此次调查共发放320份问卷,回收31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300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6.2%.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远离课堂生活
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学的教材多而杂,但绝大多数在其理论结构和逻辑体系上都沿用教育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四大板块.教材注重体现教育学理论的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注重概念、原理的罗列,注重理论根据的陈述,远离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缺乏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涌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首都师范大学近几年选用的教育学教材是由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调查表明,31.3%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材《教育学基础》注重体现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66%的学生基本认同这一观点,只有2.7%的学生完全不同意这一观点:21.3%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材《教育学基础》案例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61%的学生基本认同这一观点,17.7%的学生完全不同意这一观点.这说明学生在总体上对《教育学基础》这一教材比较满意.由于这本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育学教材的模式,既注重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备和逻辑结构的严谨,在内容上又具体生动,运用了数据、表格、图画、照片、专栏等多种表达形式,因此,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在访谈中,许多学生反映,教材中阐述的观点无疑都是正确而有学术价值的,但是实用性不强,所学的教育学知识无法应用于真实的课堂生活.他们希望教材的编排应针对培养未来教师这一目标,着重介绍一名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以及日后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一位在职教育硕士认为:在教材编排上,《教育学基础》体现了教育学理论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但是,“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等这些学科基础理论所占的比重过大,而“教师与学生”、“课程”、“德育”等这些师范生需要切实掌握的、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则缺乏详细阐述和案例讲解,比如,关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到了实际的课堂上,我却无法真正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书本上的知识我可以背得滚瓜烂熟,而一旦到了真实的课堂上我就不知道如何开展教育,更不知道这些教育学知识有何用处了,我自己的体会是,看一本教育学的教材还不如和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聊上半天.由于现行教材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太小,学生对于教材的使用率较低,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教师不布置他们阅读教材,他们通常不会主动阅读教材,甚至有的学生平时既不读教材,也不做课堂笔记,只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利用教材划考题范围,以通过考试.如何运用学术性较强的教育学教材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教育问题的正确观念以及理论运用能力,建构未来教师的职业素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篇论文来自:http://www.sxsky.net/daxuebiyelunwen/05060108.html
(二)教学过程——缺乏人文情怀
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因此它特别强调学生对于教育学学科知识和概念原则的学习和掌握,认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这一目标的实现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授法或讲听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慷慨激昂,学生在台下或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是看课外书、完成自己的专业作业及复习英语等,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越是注重知识的严谨和系统,其说教的成分和空想的性质就越明显,其理论结论距离生动活泼的教育实际就越远,学生学完教育学既难以理解教育学中的诸多理论又不知如何操作.
调查表明,93.4%的学生对于公共课教育学教师的教学水平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许多学生认为,公共课教育学教师学识渊博,认真负责.但是,不少学生也指出,公共课教育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比较死板,所授学科知识相对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即使举例,也是举一些著名的实验或者国外的案例,对于我们这些即将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师范生而言,启发性不大,针对性不强.在“请根据您心目中最理想的教育学课程的标准,对我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材选编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调查中,多数学生谈到,应该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加强联系实际和案例分析,增加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育研究等环节,使其熟悉中小学教育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师范生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其在大四的教育实习中或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学校的实际工作.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育学教学帮助学生增进了多少知识与技能,那么学生就难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追求教育的真知灼见,那么学生就难以理解教育的本质与真义;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并感受快乐,学生也很难从中体验到教育的快乐;如果教师不关注现实教育生活,不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那么教育学课堂就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更难以培养出富有激情、充满智慧的未来教师.
(三)课堂学习——忽视学生参与
当前师范生对教育学的看法存有两种偏见:一是学不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生,教育学没什么用处;二是教育学大都为条条框框,内容空洞枯燥.这便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化,许多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完全忘记.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听老师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想和应该怎样做.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知识的条条框框,从理论到理论,强调知识的机械记忆与简单再现,严重剥夺、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兴趣索然,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课程的实践设计上,公共课《教育学Ӎ
教育学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教育现象学视野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的视角转向相关论文答辩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