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编辑学相关毕业论文,关于刘杲编辑思想要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编辑学及出版物及编辑出版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编辑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刘杲先生致力于编辑学基础理论研究,又密切关注市场经济和出版新技术环境下编辑活动的新特点,形成了对编辑学的系统认识.其中关于作为编辑活动产品的出版物的特质、编辑劳动的基本属性、编辑活动规律、编辑学学科发展、编辑人才、文化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的论述,是其编辑学理论的核心区域,而对新形势下编辑活动特点与本质的辩证把握,则为编辑学理论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关 键 词]刘杲 编辑思想 编辑学 基础理论 编辑活动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刘杲先生长期从事出版管理与领导工作,一直致力于编辑理论研究与编辑学学科建设,作为中国,编辑学会的创始人,实为中国编辑学的拓荒者和引路人;已出版的《刘果出版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刘杲出版论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和《出版笔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以及与宋木文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图书大辞典》(湖北出版社,1997年)、与石峰先生共同主编的《新中国出版五十年纪事》(新华出版社,1999年),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从刘杲先生对编辑学、出版学理论的不懈构建可以见出一个基本路径与明显特点,那就是始终强调、坚持和夯实编辑学基础理论,认为编辑学、出版学研究中“理论问题是根本问题”,“需要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概括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同时对新事物敏感热情,张开双臂拥抱,密切关注社会变化的新形势对编辑出版活动的影响,认为“编辑学、出版学是应用科学,应当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实际的变化和操作的需求,与时俱进.”并不断跟踪学科前沿问题,让生生不息、丰富多样的编辑实践活动为编辑学注入动力和活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有力构建,形成编辑学的基本理论形态.这是刘杲先生编辑思想的一条主线.基于此,笔者细读文本,从文本出发,考察刘杲先生在不同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话语及其意义,顺乎其逻辑思路,对其编辑思想作一简要论析.
一、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了对编辑学的系统认识
1 关于作为编辑活动产品的出版物的特质
笔者以为,刘杲先生对编辑学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在其对出版物双重属性的论述,即从编辑出版活动的产品特质出发展开立论,形成不断跨越的思维路径与辐射状的开放体系.早在1984年,刘杲先生就指出:“图书出版不仅包括精神生产,而且包括物质生产”,以后他对图书及其生产的双重属性的认识逐步细化和深化.他在1992年说:“出版物有两重性:就其内容而言,它是精神产品;就其载体而言,它是物质产品.作为精神产品,要求实现影响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社会效益.作为物质产品,具有商品属性,要求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商品交换,取得经济效益.出版物的两重性互相依存,而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情况等在出版工作中常常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在1993年说:“图书是商品,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出版社要注意改善经营管理”,但“不能搞精神产品商品化”.到1997年则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图书是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结合.图书是商品,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图书出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出版规律的要求.图书出版,无论是其中的精神生产还是物质生产,都要坚持发展生产力的原则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原则.”刘杲先生关于出版物及其生产基本特征的论述,在其理论系统中具有基点性意义,由此引申出作为编辑产品的出版物的精神产品性质及其功能、物质产品性质及其与其他商品的区别、物质产品性质与精神产品性质的结合度等问题,编辑活动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商业取向、精神文化属性与产业属性、文化传播积累的规律与市场运作特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等问题,出版单位的科学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出版市场的培育与规范等问题,都涉及编辑出版活动中的一些核心范畴与根本原理.刘杲先生2009年在谈到改革开放30年来出版业观念的八大转变时,就专列了“出版物的观念转变”,即“确认了出版物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其实,出版单位的观念转变、出版市场的观念转变、出版队伍的观念转变、版权保护的观念转变等,都与对出版物双重属性的确认有关.
2 关于编辑劳动的基本属性
中国编辑活动源远流长,但“编辑无学”旷日持久,中国的编辑学研究起步晚,与丰富多彩的编辑实践活动极不相适应,因而究竟怎样界定编辑劳动的性质,是关系到对于编辑主体、编辑职业等如何进行社会定位的重要问题.对此,刘杲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出版活动的展开看,“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决定内容,进而决定出版物的核心竞争力”.从编辑工作自身看,“编辑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各个环节协调.而从编辑活动与出版活动两者的功能关系看,“编辑活动的范围远远超越出版活动”,“编辑活动不限于出版活动”.从编辑劳动的性质审视,“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得以传播和积累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政策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并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劳动仍然是编辑劳动.编辑的功能和编辑的责任,也就是编辑的本质,并没有变.”编辑工作的“四性”和创造性本质,贯穿在刘杲先生编辑学理论构建的始终,并以此为脉络引发出对诸多问题的思考:其一,编辑劳动的创造性与编辑规范的关系.“编辑工作中的创新,本质上是出版改革的行为.编辑创新与编辑规范的关系,其实是出版改革与出版规律的关系.”“编辑工作的规范化,是出版规律的反映.坚持出版改革,要符合出版规律,从而也要符合编辑工作规范化的要求.”这就从一个新的层面对编辑规范问题进行了分析,确认了编辑创新与编辑规范的相容性,对于开展编辑创新和维护编辑规范具有导向意义.其二,编辑工作“四性”对于编辑主体是一种内在规约,对于编辑价值取向与职业精神等提出了新的要求.1996年,在中国编辑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幕词中,刘果先生就编辑学研究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由出版事业的体制转轨和发展转型而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从“四性”论证了编辑工作的精神生产特性,要求编辑工作要对市场经济采取分析的态度,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既要开拓创新,又要严格把关;要依靠电子计算机技术等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出版资源等.其三,编辑劳动的个体性特征更加需要职业精神的自觉.刘杲先生认为,“编辑工作是艰苦的细致的创造性劳动,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取个人劳动的方式.因此编辑的职业道德的自觉和自律有着特殊的意义.编辑职业道德的主要内涵是,在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基础上的‘为人作嫁’.”正因为编辑劳动的个体性与个人化的特征,可以在遵循编辑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因而必须具有职业道德修炼的自觉性.其四,
编辑学相关论文范本,与刘杲编辑思想要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