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经济发展方面改论文,关于剥离式改革: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新方向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经济发展及社会保障及户籍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经济发展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城镇化首先是人口的城镇化,是城镇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常住人口虽然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但在这些被定义为城镇人口的群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村户籍的流动人口.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如何进一步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从而使得城镇化过程成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推动力.而户籍制度无疑是影响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最重要的制度因素之一,因此也成为讨论新型城镇化无法回避的问题.
该文地址:http://www.sxsky.net/gai/422630.html
户籍制度经常被批评为中国社会不公的根源,它造成了城乡分割和城市中的新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民和城市人口之间利益的不公平.在有关户籍改革的讨论中,侧重点主要都是在如何取消户籍制度.我认为对此应有理性的认识.
户籍制度的本意只是人口行为包括婚育生死和迁移流动的登记系统,但在其实施以后逐渐被异化为众多的政治权利和社会福利的基础性载体.多年以来,户籍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不断累积,直至成为众矢之的.但要破解中国的二元结构,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仅仅把板子打在户籍制度身上是不够的.
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多与二元结构有关的社会不公,在本质上都是我们长期忽视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结果.在短缺经济时代或者社会资源不能充分供给之时,我们都是优先考虑城市居民,我国正在实施的大多数社会福利政策在其运行之初都只是涵盖城市人口,特别是那些在国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城市居民,而农村人口始终处在各种福利制度安排的末梢.如果没有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这些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的弊病还不会那么完全地暴露出来.换句话说,是我国的政治权利、社会福利等制度安排上出了问题,而不能简单的都归因于户籍制度的过错.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范文素材 | 大学生适用: | 学术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95 | 写作解决问题: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即使我们可以把批判的矛头聚焦在户籍制度,或者笼统地将二元结构都归罪于户籍制度,我们也要承认,户籍制度在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经常会讲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的获得,而收获人口红利的第一个前提条件要有足够多的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人口,第二个前提条件要让这些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吸纳如此巨量的劳动力人口, 一个基本的原因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而不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福利,正是造成这种廉价劳动力的最基本原因之一.我们可以说,正是基于户籍分割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大量的农民进城以后能够得到充分就业,从而使他们的劳动力能够真正转化为劳动生产力,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得到实现,也使得中国的整个经济发展在过去30多年间能够创造奇迹.这种充分就业大多以非正规或灵活就业的形式存在,缺乏社会保障、没有各种各样的福利、工资比较低并且很不稳定.试想,如果没有户籍制度作为门槛,如果没有以牺牲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为代价,外来农民工进城后就要像城里人一样拿到所有的福利和工资待遇,至少在一开始谁也不会雇佣他.如果这些劳动力用不了,中国的企业也不会以那么低的成本来生产,中国的商品也不会有那么高的竞争力销往世界各地.我们可以说,中国户籍制度曾经从负面推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种以牺牲农村流动人口的利益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当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超越了初级阶段以后,继续维持这种体制,更加是缺乏道义上的合理性.
近十多年来,中央政府和许多地方政府都在试图破解二元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如果仔细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改革大都是按照两种路径来进行的.一种路径是打破同一地域农业、非农业户口管理的二元结构,将城乡居民统一为市民,并给予基本相当的权益和福利.但由于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等体系还是城乡分割的,比如我们的养老保障就至少有城市职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三种体系,因此即使都叫做市民也还是有许多差异.同时这种改革基本只涉及本地人口,对外来人口还是排斥的.第二种改革思路基本上是准入机制, 即通过居住证等方法向外来人口中的部分群体提供有限的福利.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体现了公平原则的逐步兑现,但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和问题.简单而言,这些改革还是一种捆绑式的改革,改革的逻辑都是先取得户籍,再享受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强化了户籍的功能.它并没有真正解决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问题,即剥离依附在户籍上面的福利和权利.
户籍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人口和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中共十八大提出逐渐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改革要求, 对此我认为可以有两种模式: 一是通过户籍改革使得农村转移人口通过获得城镇户籍而成为市民;另一种可以是不涉及户籍本身,而通过改革提供各种福利权益的载体推进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外来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城镇人口和各级地方政府所认知.在像上海这样的特大都市,外来人口已经超过城市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强,成为上海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最重要的补充劳动力资源,并且有效减缓了上海人口老龄化的整体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正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力和发展机会的最直接的反映.但在资源环境和包括教育交通等在内的公共服务的约束下,城市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是有一定限度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当然这个承载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的量,可以随着经济结构、科学技术、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变化而调整.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点,是要让这一群体能够获得与城镇人口基本一致的各种公共服务,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给流动人口权利和福利, 这方面有两点要予以特别关注.首先不是给权利,而是将应有的权利和福利归还给或赋予流动人口,中国公民无论是城乡居民或在不同地区都应当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同时我们在保护流动人口基本权利时,不能以牺牲城镇人口的基本权利和福利为代价.由于城镇人口在很长时期内享有比农村人口更多的公共服务,这已经被理解为一种基本的权利,如果要在原本完全由城镇人口分享的公共服务中切割出一部分给外来流动人口,很容易发生城镇户籍人口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