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委员类有关论文格式,关于怎样重塑发审委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委员及证监会及企业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委员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每年,中国证监会发行部都会向发审委的80名委员发放问卷.
――你怎么看企业“公关”?
――你怎么看待发审委审核企业上市时的标准不一的问题?
――你如何看待审核程序的保密性?
问卷设计指向明确且到位,显然,证监会对于发审委及其成员们所遭遇的物议非常清楚.
今年,发审委委员们面临着与往年不同的选择.他们两年一届的任期于今年10月初即告届满,自那以后发审委工作处于停止状态.显然地,这种情形不会持续很久.市场预期深交所即将于12月迎来它自三年前停止新股上市后的第一批上市公司;而股票发行制度改革的另一重要环节――保荐人制――预计亦将于今明两年之交推出.
市场正在计日以待新的发审委出世,还不完全清楚的,是它将带来什么.
步步设防与无孔不入
发审委,指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在中国企业漫漫上市之途中,发审委是最后的,也是最具决定意义的一站.《证券法》规定了发审委作为股票发行上市的最终审核人的法律地位.它是股票发行上市采用核准制的标志之一.
1999年9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详细规定了发审委的组成方式及职责.发审委由中国证监会的专业人员和所聘请的会外的有关专家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共计80人.中国证监会首席稽查、中国证监会首席律师、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是发审委当然委员.其他成员分布如下:国家宏观调控部门的专家8名、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专家8名、中国证监会的专业人员15名、证券交易所的专家6名、国有银行的专家5名、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专家1名、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5名、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律师协会和其他有关专业社会团体的专家8名、证券业内专家8名、大学教授3名、社会知名人士5名.
虽然发审委由证监会设立,但发审委的以投票方式“进行表决”所作出的关于股票发行申请的审核意见是最终的.证监会需根据该审核意见核准股票发行申请.对于历经千辛万苦,终到了临门一脚的诸多申请股票上市的企业来说,发审委就是最后一道坎.“公关”这个词,对企业和发审委成员们来说,并不陌生.
企业公关的对象,并不需要是发审委全部数十名委员,对于企业来说,有价值的目标是参加其股票发行申请审核会议的9或10名发审委小组成员.按照规定,同意票数达到出席会议委员人数的2/3即为“过会”.对未通过的发行申请,发行申请单位可以在一个月内向证监会申请二次上会.对于企业来说,“公关”最重要的前提是,找出这几名委员是谁.
博弈的另一方是中国证监会.在如何“看好”发审委这个问题上,证监会花的心思不可谓不多,用的办法亦不可谓不周密.
从法规上讲,证监会1999年9月发布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规定,发审委委员“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不得接受发行申请单位、与发行有关的中介机构或者有关人员的馈赠,不得私下与上述单位或者人员进行接触”;“发审委除当然委员外,其他委员的身份应当保密”.
本篇论文url http://www.sxsky.net/guanli/00550964.html
而在具体的操作上,证监会更是绞尽脑汁.
――在早期,证监会将发审委委员按专业背景分成多个固定搭配的小组.随后发现,“公关”者如果确定某一名委员将参加某次发审会会议,即可推知参加该会议的所有其他8名成员.于是,证监会改为在每次发审会会议之前从全部发审委委员库中随机抽取.
――证监会过去曾提前五日将申请上市的公司的材料送交将参加发审会的委员审阅,后发现这样多有泄密,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干脆不提前送材料,而是让参会的委员们集中到证监会看材料.“上午看材料,下午上会.”一位知情者说.
――为了防止名单泄漏,证监会还曾经搞过一段时间的AB组,即通知两个组的委员同一天参会,待委员们到了证监会之后才告诉他们要审的是哪家企业.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银行界人士告诉记者,他甚至遭遇过当天更换上会名单的事情.
证监会如此步步设防,固是职责所在,亦是不得不然.许多防范措施如上述当日看企业申请材料当日表决的做法,显然已经因为保密的要求而影响到了审核工作的准确性本身.从中亦可见企业“公关”力度之强,“水平”之高.
关于企业股票发行上市时对发审委委员所作的“公关”,目前并无已曝光的案例.但记者问及投资银行业人士、上市公司人士乃至发审委委员,均直接或间接地指出其事绝非子虚乌有,而通过他们的描述,记者大致能勾勒出企业上市公关在发审委这一最后环节的基本轮廓.
虽然发审委自设立至今不过四年两届任期,但对它的游说及“公关”,已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成长为有分工的、专业化和高效率的企业行为.
企业非正式地得到其发行申请即将被审核的通知,一般是在开发审会的两周前,证监会要求其提供10至12份材料.正式上会前几天,企业负责人总能接到,称“可以帮助公关”.甚至有的企业还未接到证监会的上会通知,中介机构就打来说哪天能上会.
打来这些神秘的,在业内被称为“中介公司”,其身份隐秘自不待言.《财经》虽多方努力,却未能与其作亲身接触.
一位投资银行界人士告诉记者,“中介公司”和企业的合作有多种方式.实力强的“中介公司”,前期只收公关费,不收中介费,由于承担了风险,所以企业申请获批后,利润亦较丰,据说低则数十万元,高则二三百万元.但亦有“中介公司”不做“全套服务”,只提供上会的委员名单,“工作”则由企业自己去做.据说,“比较负责”的“中介公司”对资质不好的企业加倍收钱,并且说清楚钱花在什么地方.由于“中介公司”一般与企业签订财务顾问协议,企业的这笔支出在账上一般查不出来.
这些“中介公司”的能量有多大?
一位投资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做主承销的一家企业上会当天,证监会临时换了四位.“但是一大早我们就知道消息,和他们取得了联系.”他说.
“充分理由”
尽管对于“公关”的传说沸沸扬扬,企业与投资银行界对于发审委的主要抱怨却不在此,而是发审委的审核标准“不统一”.
比如说,一家大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人士对记者说,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其他两家相同行业的企业能“过会”,而他们所承销的该行业“领头公司”却不能“过会”.
类似的指责屡见不鲜,其可靠性难以证实.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询诸发审委委员,他们大多表示,“过会”的企业,很难说没有“漏网之鱼”,但被否决的企业,则肯定有被否决的“充分理由”.
他们所列举出来的理由,因涉及的申请上市公司不同,可谓千差万别.
比如说,一位委员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对一家业绩不错的公司投了反对票,是因为该公司的股权设计中含有其外资股东对增资扩股等重大问题有一票否决权,中方股东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力受到限制.这位委员还对另一家有海外投资机构为股东的企业上市申请投了反对票,理由是该海外机构如果在公司上市后套现,将对公司产生很大影响.“这些都是影响公司长期发展的潜在风险.”这位委员说.
据说,还有一家企业被否决的主要理由是,所处的行业市场空间太小,尽管该企业当前盈利能力“还可以R
委员类有关论文范文素材,与怎样重塑发审委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