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地理学论文格式,关于金融地理学视角: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演变与耦合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地理学及金融及城乡一体化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地理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目前国内有关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和乡村的空间联系,而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长期割裂,会造成农村金融和经济的滞后以及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本文采用金融地理学这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分析方法和理念,探求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内涵、研究范畴及有效耦合机制,拓展了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关 键 词:金融地理;金融排斥;城乡金融地域系统;耦舍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4-0068-04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金融地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科的一个子集,笔者从2003年就开始关注这一学科的最新前沿和发展动向.当时国内该学科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国外也没有出现一篇全面的概括性的论文,笔者撰写了国内较早的有关金融地理学的综述类文章,对金融地理学的学术渊源、最新研究现状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展望其应用前景,为金融学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全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同时为金融地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国外的金融地理学的研究议题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部分:(1)关于在金融学的研究中是否纳入地理要素的争议;(2)强调地理因素在金融现象实证分析中的作用;(3)关于货币地理学的研究;(4)关于金融流动和金融中心的研究;(5)社会文化转向:金融排斥.在金融地理学的实证研究方面,当时国内的研究成果比较欠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Zha0(2002)利用信息腹地论分析决定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北京将取代上海、与香港共同构筑信息走廊的观点.笔者曾利用金融地理学进行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潜力分析,并且尝试运用该理论对浙江、河南和山西的区域金融成长差异进行了案例分析.由此,金融地理学引发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学者尤其是地理学者的兴趣,也相继涌现了不少颇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涉及金融地理学的诸多方面,诸如不发达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的演化研究,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地方金融系统与区域产业发展,金融企业地理,金融中心演化,金融地理学与虚拟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等等.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金融地理学的研究分支――金融排斥(FinancialExclusion)的研究兴趣不断升温,早期的金融排斥文献主要侧重于剖析金融网络的地理可达性,事实上,金融排斥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复合概念,它不仅与金融服务的地理可达性即地理排斥(PhysicalAccessExclusion)有关,还包括以下维度(Kempson和Whyley,1999):评估排斥(As,sessingExclusion)、条件排斥(ConditionExclusion)、价格排斥(PriceExclusion)、营销排斥(MarketingExclusion)和自我排斥(Self-Exclusion).地理排斥指被排斥对象由于无法就近获取金融服务,不得不依赖公共交通系统到达相距较远的金融中介;评估排斥指主流金融机构通过风险评估手段对经济主体施加的准入限制;条件排斥指对经济主体获取金融产品的附加条件不尽合理;价格排斥是金融产品价格过高超出了某些主体的偿付能力,将这些经济主体排斥在外;营销排斥指主流金融机构的目标营销策略,往往会将某类人群有效排除;自我排斥则与被排斥主体的自身经历和心理因素相关,是被排斥主体主动将自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以上共同构成金融排斥的复杂集合.
有关金融排斥――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问题,目前正在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但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发达国家,如FSA(2000)、Kempson和Whyley(1999)等对英国的研究、Aizcorbeetal(2003)对美国的研究等,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特别对中国的研究――基于中国区域的研究还很不够.虽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逐渐开始采用金融排斥这一理念,但是并没有结合我国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国内也未能出现有效衡量不同区域金融排斥程度、密集度和差异度的文章,更缺乏对金融排斥原因的深入挖掘.尽管存在少量探析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文章,分析了其“地理指向性”和“人文指向性”,但往往是城乡割裂的视角,不符合金融地理学的“大生境”理念.本文将尝试将金融地理学方法和视角贯彻始终,对其研究领域进行新拓展,弥补其薄弱点,从城乡互动联通的角度剖析金融排斥问题――即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研究.
二、金融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目前,金融地理学界对“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研究非常薄弱,国内外文献中鲜有将“城乡”、“金融”和“地域系统”三要素同时结合起来的分析范式.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存在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缺乏可抵押物、特质性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借贷为主的特质,要求农村地区必须有不同于城市的单独的金融安排,而长期以来城乡金融分割的客观存在及体制和行政上的原因,也强化了学者对城、乡金融系统相互独立、自我循环、沿着封闭道路发展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主流金融学者的金融观是基于时间维度的,是单维的,如资产组合理论(1952)、套期保值理论(1960)、期权定价模型(1973)等,其分析均预设了各地金融同质的假说,而忽视了空间维度,没有很好地将“金融性”和“地域性”有机结合.本文努力尝试从繁琐的文献中找寻“城乡”、“金融”和“地域系统”三要素的交集,对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内涵进行界定.
(一)“城乡”与“金融”.城乡关系历来是西方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之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可将其概括为朴素城乡整体发展观、城乡分割发展观、城乡融合发展观;更多的学者将城乡发展的理论模式概括为三类:以空间极化理论为代表的城市发展观,如阿瑟刘易斯的“城市――工业”导向模式、朗迪勒里的城市均衡布局模式;以激进的或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论为代表的农村发展观,如弗里德曼与道格拉斯的农村城镇发展模式、斯多尔和泰勒的基本需求满足模式、托达罗的农村综合发展模式;以城乡一体化理论为代表的城乡均衡发展观,如麦吉提出的De-sakota模式;有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城市与乡村视为互相关联的两大系统,提出了城乡网络发展观.近年来,城乡关系发展研究的新趋向是理论向实证的转向,学者们阐释了城乡关联(Urban-RuralLink,age)的类型及其衡量指标体系,并针对特定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所谓城乡关联包括两个层次,即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空间联系是指城乡两大系统分布于不同的地域之上,通过一定的渠道彼此交流,形成复杂的关联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横向联系;功能联系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效应,可以看作是一种纵向联系,主要表现为产业部门之间或产业部门内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尽管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城乡关系进行了探讨,也相继涌现了不少颇有分量的学术成果,然而城乡金融关系却基本上处于学者的研究视野之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没有将城乡金融关系纳入明确的分析框架,简单地将财政等同于金融,或把城乡资本流动仅归为实物经济层面的经济关联,忽略了金融的虚拟性和其自身的发展规律;(2)尽管个别学者意识到城乡发展的金融障碍,却仅限于行政和制度层面的原因剖析,忽视了城乡之间的金融互动和相互作用;(3)城乡关联的指标体系中没有考虑金融关联,城乡金融关联尚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普遍认同的评价体系;(4)尽管从统筹城乡的角度分析某一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是“城市导向”,所谓乡村的“金融流动”只体现在农民打工收入的利润汇回,将金融资源的内涵简单等同于“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忽视了“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及“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或者只单纯强调城乡金融基础设施
关于地理学论文范文资料,与金融地理学视角: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演变与耦合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