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经济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经济学及经济学学术及社会关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经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有关“中国经济学”的
三次大讨论
第一次始于60多年前,王亚南先生大力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并身体力行,留下大量重要著作,这是中国的思想先驱,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以及救国图新的实践中,探索建立独立自主经济理论框架的第一次努力.
第二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以樊纲对“苏联范式”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为代表,是学者们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阶段,以及经济体制转轨的实践中,弃旧迎新,构建适合中国现实与实践的理论范式的第二次努力.
第三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林毅夫倡导中国经济学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到程恩富总结中国经济学要以“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出
经济学类论文范文资料
对“中国经济学”中“中国”的解读,包含三种含义,代表了国人对“中国经济学”的深厚期待.
一是地缘政治概念.“中国”若是地域概念,可把“中国经济学”理解为本土经济学.
二是历史时代概念.许多人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以此可将“中国”理解为一个时代,即“中国时代”的经济学.在“中国时代”有两个引人瞩目的事件:中国内部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以及中国崛起所造成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调整.由此而来的问题是,中国如何改革?中国为何会崛起?对于转型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中国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技术革命和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如何调整?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就是要从中国的实践经验出发,寻找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工具性的理论,进而升华为能为全人类所用的普遍性理论.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经济学的文章 | 大学生适用: | 学年论文、学术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9 | 写作解决问题: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该文网址:http://www.sxsky.net/guanli/00185374.html
三是文化范式概念.当代主流经济学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之上的经济学,而中国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同时,中国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中国”是一个文化范式,那么“中国经济学”就是中国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及主流经济学三者相融合所形成的新的理论范式.
如何写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播放:30124次 评论:4575人
对“中国”的不同理解表明,随着中国政治及经济地位的上升,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期望将逐渐加深:“中国本土”强调研究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时代”既强调特殊性,又要上升到普遍性;“中国文化”则在更深入的层次上,将中国文化精髓融入经济研究,以此重新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经济学理论.
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经济学”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世界的经济中心由中国转向欧洲,再由欧洲转向美国.经济中心的转移,意味着经济学研究的学术中心转移.经济学学术的强国也是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强国,主流经济学的演变服从于学术强国的国家利益变化.在学术强国主导下的“主流”经济学,虽然形式上不断变化,但终究是维护这些强国利益的工具.
中国的崛起,发生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这对中国十分有利.但是,中国崛起也会冲击旧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欧美发达国家的地位受到挑战.欧美主导的主流经济理论必然要发起对旧秩序的保护.因此,发展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及政策十分必要,这样不仅可以解释中国崛起的现实,也可以指导中国的改革实践.
经济学研究重心的变迁
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现实的一种逻辑化解释,现实的变化推动了理论的变化.经济学涉及的领域可以归为四个方面:制度环境(政治、法律、文化传统的环境),“人—人”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人—物”关系(生产方式)与“物—物”关系(技术应用).经济学主要对后三者作出系统研究,但又形成于制度环境的基础之上.历史学派试图将制度环境也纳入研究范围之内,但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后三者的变化必然导致制度环境变化,最终形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制度环境.
20世纪之前,经济学研究的学术中心在欧洲,经济研究没有脱离上述四个方面,并以前两个方面为重心.20世纪之后,学术中心转到美国,新古典经济学逐渐成为主流,人们越来越侧重研究“人—物”和“物—物”关系,而忽视制度环境和“人—人”关系的研究.以边际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可以看做是“美国时代”的经济学,但边际分析的适用范围是“人—物”和“物—物”关系,对“人—人”关系和制度环境的研究并不适用.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将新古典经济学带入了危机.凯恩斯革命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离开来.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被纳入“微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虽然没有直接研究“人—人”关系,但其建立的“通货膨胀率—利率—失业率”的三角指标体系,却使它成为解决“人—人”关系的“工具性”理论.利益集团能够利用这三个指标体系为其利益辩护,经济学因而保住了它的“显学”地位.但边际主义仍然当道,新古典综合派又将边际分析变为了主流,而货币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流派都没有脱离凯恩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从20世纪后期开始,现实经济却向着“人—人”关系越来越重要的方向发展.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生产方式逐渐脱离了物质领域.单纯的物质生产虽然能够不断增加产出,但是价值却在不断下降,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知识生产、技术创新、服务交换逐渐成为经济的主导,在发达国家,相关部门的价值及从业人数都在总量中占大部分.简单的边际分析虽然适合物质生产或消费领域,但到了非物质的领域,其适用性就非常有争议.因此,经济研究的重心又有重新转向研究“人—人”关系及制度环境领域的趋势,政治选择、产权、制度变迁等都被纳入经济分析的框架.新制度经济学将边际分析与制度分析相结合,传统的“主流方法”仍然有用.但是边际分析是否适合“人—人”关系以及制度环境的研究?或者说,是否有比它更适合的分析工具,比如博弈理论、人类行为理论等?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
经济学学术中心的第一次转移,即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经济研究的重心由于现实环境的改变,也随之从制度和社会关系方面转向物质和技术方面.而当前,经济学学术中心面临第二次转移,即从美国转向中国,并且经济研究的重心也有重新向制度与社会关系方面回归的趋势.而中国本身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制度变迁,这一现实环境必将推动研究重心实现真正的转变.
“中国经济学”理论
革新的趋势
在研究对象上,出现社会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的分离.前者研究制度环境的变化机制以及“人—人”关系,以历史分析、人类行为分析、博弈论等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后者研究“人—物”及“物—物”关系,以边际分析为主
经济学类论文范文资料,与“中国经济学”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