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课堂教学体系,由众多教学要素和环节构成。教师只有将课堂教学要素进行科学配置,有机结合,将教学环节进行有效设置,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人现从构建和谐教学关系的角度,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施进行简要论述。
一、构建预设和生成的和谐关系,凸显教学活动求真务实
教育实践学认为,课堂教学由预设和生成两个环节组成,其中,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行动。预设活动,为课堂教学规定了根本的前进“路线”和基本动作。而生成活动具有创造性,是对课堂预设内容的生动展现和创新“加工”。笔者以为,新课改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统一。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进程中,要不折不扣的践行预设活动所设置的教学活动以及明确的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要敢于实事求是、联系实际,根据教学活动过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对已有预设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再“创新”,让课堂教学成为展现预设内容的“平台”,让课堂教学成为有效生成的“舞台”,体现教学活动务实、求是的特点和功效。如在“矩形的性质”一节课新知讲解环节预设过程中,教师原计划准备采取“阅读式”教学活动,组织初中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感知矩形的特征的学习活动,在实际教学活动环节,教师发现采用此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深度认知和理解。对原来的教学思路进行了“变通”,采用了“操作演示法”教学方法,让初中生先阅读矩形特征的相关内容,让初中生从表面形成初步感知。然后,组织初中生画出一个矩形图形,教师示范,初中生跟随教师的示范引导,进行动手操作找寻矩形图形的特征活动,通过量角器、尺子测量矩形的边、角以及观察对角的特点等内容,初中生在合作讨论中,对矩形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更为丰富的认知和掌握。相对于原来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更胜一筹。教学进程中,教师对预设内容的有效创新和改进,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助推和提升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变通预设内容进行生成活动时,要坚持教学目标要求这一“中心”不动摇,使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相互融入,整体统一。
二、构建师生融洽的和谐关系,奠定有效教学思想基石
教育构建学指出,课堂教学中最为活跃、最为多变的两个因素,分别是教师和学生。任何一堂课,其活动进程都必须有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要素参与其中。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深入推进,高效实施,仅靠教师或学生一方的努力,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但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由于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压抑氛围,导致教与学的互动活动、协作活动,难以深入的开展和实施,教与学活动没有“交集”,教学效能事倍功半。教学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效能达到预定“期望值”的思想“根基”。由此可见,师生融洽和谐关系的构建,对课堂有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摆正师与生之间的关系,将学生放置于和教师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解疑释惑,从生活、学习中融入学生中间,面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要多给予肯定、多给予表扬,让初中生与教师形成认同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共同努力推进教学活动。
三、构建讲练结合的和谐关系,助推主体能力发展进步
课堂教学活动中,既有教师的讲解指导的实践活动,又有学生的探究分析的时机行动。将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二者有机统一,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有机整体。教师的“讲”需要学生遥相呼应,有效配合。学生的“练”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有序指引。课堂教学要凸显新课改提出的“有效”一词,就需要将“讲”和“练”二者之间结合起来,合二为一。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科学的实施“讲”的活动,引导初中生进行动手探知、思考研析等数学实践活动,探究和认知知识要义和解题策略。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在“讲”的过程中,提供他们进行验证、讨论、分析的机会和时间,逐步感知和体会数学知识的“真谛”,从而达到教师讲解的教学意图。如“已知:如图所示,有一个△ADC,它内接于⊙O,AB是圆的直径,∠CAE=∠D。求证:AE与⊙O相切于点A。”案例教学中,教师组织初中学生开展问题探知活动,初中生通过阅读手段,分析和感知数学问题条件内容,认识到:“该条件中告知的一些条件以及解题要求,实际是关于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方面知识点运用的问题。”教师此时引导他们简要“回顾”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的内容,并向学生提出要实现此类问题的解答目的,一般需要抓住哪些条件内容。学生根据教师启示话语,对该问题条件内容进行分析,找寻问题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梳理出该问题的解题思路为:“连接BC,则∠D=∠B。利用切线性质以及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内容进行求证”。教师针对学生探寻所得思路,进行指导点拨。学生结合教师指点进行再次的补充完善。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引导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呈现,学生在教师有序引导、实时指导的“讲”进程中,对问题条件以及内在联系有了更加深刻掌握,并借助于教师的“讲”,实现了“练”活动的深刻性和实效性。
四、构建内外互补的和谐关系,丰富课堂教学外延内涵
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短暂的45分钟,而应该运用发展的眼光、整体的思维,看待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少教师将课堂之内和课堂之外进行“割裂”,导致教学效果出现45小于0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未能将课外作为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课堂教学认认真真,课外时间甩手不管。因此,教师要用平等的“对待”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构建内外互补的和谐关系,将课堂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之外,设计和布置具有探究意义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及阶梯经验,进行探究和实践活动,以此进一步的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升华课堂教学效果。如“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一节课教学结束时,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之内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以及数学问题解答的效果,有意识地设置了课外探究题“有一个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某救援队营救时,利用生命探测仪测在A、B两个点测到C处有人员动静,如果A和B两点之间为4米,已知探测仪的夹角和地面之间的夹角30°和45°,试求出点C出距离地面的距离为多少?”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亲身或合作思考分析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个体或合作探究问题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问题探析,将解题技能运用于判断归纳,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技能素养更进一步,更进一层。